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首页>古海丝>考古研究>科技>  中和镇加丹纸的历史以及传承情况

中和镇加丹纸的历史以及传承情况

日期:2017.06.20来源:暂无 点击数:120

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重大出版专项《中国手工纸文库》等项目的支持下,自2007年开始,项目组已对云南、贵州、安徽、湖北、西藏等地区一百多个造纸点进行了拉网式田野调查.

项目组于2012年11月以儋州为重点对海南手工纸开展调查.儋州手工纸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苏东坡(1037—1101)谪居儋州时,当地很可能已有手工纸.在调查中了解到,东坡书院的所在地儋州市中和镇,现在仍生产一种加工纸——加丹纸,主要用于写对联.

1 中和镇加丹纸的历史以及传承情况

关于海南儋州手工纸的历史,据史料线索,至迟在北宋元符(1098-1100)年间,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手工纸.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至海南儋州,并在此生活了三年有余.从苏轼的诗以及北宋笔记小说中可以得知,苏轼在儋州时,当地可能已有“楮纸”、“灯心纸”等手工纸.

苏轼在海南时曾做《宥老楮》一诗:“我屋东北隅,张王维老榖.树先樗栎大,叶等桑柘沃,流膏马乳涨,堕子杨梅熟.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蹶之得舆薪,规以种松菊.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靧作玉.灌洒蒸生菌,腐余光吐烛.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孤根信微陋,生理有倚伏.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1]作者在诗中对楮树的特征和功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谈到楮树之皮可以用来造“蔡侯纸”,从中我们推测当时海南人民或许已经懂得利用楮树之皮造纸.通过宋代笔记小说中记载苏轼在海南的生活轶事,我们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推测.

两宋之交张邦基(生卒年月不详,约公元1131年前后在世)的《墨庄漫录》卷四记载:“东坡自儋耳北归,临行以诗留别黎子云秀才云‘我本儋州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上,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优劣.知见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后批云:‘新酿甚佳,求一具理.临行写此,以折菜钱.’宣和间,予在京相蓝,见南州一士人携此贴来,粗厚楮纸,行书,涂抹一二字,类颜鲁公祭侄文,甚奇伟也.具理,南荒人饼罂.”[2]4678由此可见,苏轼于元符三年(1101年)由儋州北返中原时,曾用“粗厚楮纸”给黎子云留诗.从“粗厚”二字来看,当时纸的质量较为一般.

北宋僧人惠洪(1070—1128)《冷斋夜话》卷五《东坡属对》记载:“予游儋耳……谒姜唐佐,唐佐不在,见其母.母迎笑,食予槟榔.予问母:‘识苏公否?’母曰:‘识之.然无奈其好吟诗.公尝策杖而至,指西木凳,自坐其上,问曰:秀才何往?我言入村落未还.有包灯心纸,公以手拭开,书满纸,祝曰:秀才归当示之.今尚在’予索读之,醉墨欹倾,曰:‘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穿龈,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爪’.”[2]2195笔记中记载了苏轼在海南儋州时与当地书生之间的来往.其中,供苏轼写诗的“灯心纸”究竟是什么纸,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到明代,海南手工纸的用途不断增加.在明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中,仅“节序”目就记载了大量有关纸的用途.如:上元节,有用纸制作鳌山灯、走马灯、方纸灯笼等;七月乞巧节,用彩色纸糊作冠履衣裙,用金银纸剪制首饰带锭之类,以祭祀祖先,完毕后“焚之”,此谓“烧冥衣”.富贵人家焚纸衣以赈孤魂,此谓“施设”;而盂兰会时,人们至斋坛,于祀先祖处焚“疏意纸衣”,也有好事者做大小纸鹫,俗称“风撑”;除夕夜,放纸炮爆竹,夜半之时,挂楮币于门上,更换门神桃符春帖.

《儋县志》记载:“本县造纸始于1958年.华侨杨关惠等人将1956年创办的香茅加工厂改为公私合营的儋县联合厂,生产纸张.1960年,改名为地方国营儋县造纸厂.1964年前,该厂只能以香茅渣为原料生产少量粗糙的杂纸.1965年引进一套日产3吨的造纸设备改变了该厂落后的生产面貌.”[3]遗憾的是,《儋县志》没有说原来“粗糙的杂纸”究竟是手工纸抑或是机制纸.同时,从上述史料可以确定,儋州造纸历史远远早于1958年,即使我们所调查的加丹纸也在那之前就有.

文献资料鲜有记载加丹纸的相关信息.甚至对于加丹纸名称的来历,即使中和镇很多人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向多个加工纸户调查了解,“加丹纸”这一名称可理解为“加了红丹粉的纸”.经调查,其已有较为久远的历史.中和镇蔡站山(1939—)的祖父蔡锦岐在年轻时就开始制作加丹纸了,蔡锦岐约出生于1893年,其开始制作加丹纸的具体年份不详,但如按其在20岁开始即1913年,至今也有百年历史,很可能加丹纸的历史还可以往前追溯.关于加丹纸技术的传播,造纸户李振高认为很可能是祖先从广东潮州到儋州时带过来该技术.此外,据《广东省志一轻工业志》[4]载,“明、清时期,广东南海(佛山)一带的造纸工人制作了一种桔色纸,以此作为线装书的扉页和衬页,此纸既能防止书页被虫蛀蚀,也有装饰美化书籍的效果.藏书家欢迎这种防蠹纸,并美名为‘万年红’”.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刘仁庆教授曾与同行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对万年红纸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橘红色的铅丹(即红丹)为四氧化三铅[5].从上述资料来看,加丹纸可能与广东佛山一带的万年红纸有渊源,但这有待于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蔡站山的祖父、父亲都制作过加丹纸,但由于经济效益低,蔡站山及其兄弟就没有继承父业.除了蔡家外,以前中和镇生产加丹纸的主要加工纸户还有李家、邓家和钟家等,据调查,最兴盛时,中和镇曾约有十户人家生产加丹纸.而目前,农闲时都在生产加丹纸的仅有李郁成(1962—)家,还有一邓姓人家也在断断续续地生产,但他们的后代亦无意从事此业.

2 原料和制作工艺

2.1 原料

1)白纸:一般从海口买进,现价0.44元/张.

2)红丹粉:当地也称为“加丹粉”,成分是Pb3O4,在空气中稳定,不溶于水,色红,有毒,防蠹,这应是加丹纸颜色持久保持鲜艳的原因所在.加工纸户均认为云南的红丹粉最佳,其现价为14元/斤.

3)白矾:起到防蛀的作用,现价8元/斤.

4)淀粉:一般用地瓜粉,老的地瓜粉为佳,存放的时间越久越好,现价7元/斤.

5)牛皮胶:即牛胶,由牛皮加水长时间熬制而成.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如苗族、广西黑衣壮族,在染纱、染布时,也加入牛胶,使其不容易掉色.其特点是:黏结性能好,强度高,水分少,干燥快,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其作用是固色,使加丹纸不容易掉色.

以上材料均可从市场上直接购买.

2.2 制作工艺

1) 煮胶:将牛皮胶放在一个口盅里,置于锅内,往锅内加水至没过牛皮胶,生火将水煮开后,胶逐渐熔化.

2) 和矾:将适量的白矾和淀粉放在盘里,加入约半斤水,将矾和淀粉搅和均匀.

3) 加矾:左手拿盘,将矾和淀粉均匀加入到熔化的胶里,同时右手持木棍不停地搅拌,一般2分钟左右就将矾和淀粉加完.然后继续煮一小段时间,并将锅内的泡沫去除(图1).从煮胶开始至此,约需1小时,如火大则时间可稍短些.

图1 除泡沫

Fig.1 Defoaming

4) 过滤:在桶的上方蒙上一块纱布并固定好,将煮好、拌匀的牛皮胶倒在纱布上,让其经纱布过滤掉沙粒等杂质(图2).然后放置约一个半小时,待其冷却后即可使用.

图2 过滤

Fig.2 Filtering

5) 配红丹粉:按一定比例将红丹粉添加到冷却的牛皮胶里.添加红丹粉的量很有讲究,添加的量不同则制作出来的纸颜色不同.如量太少,则色浅,不好看;而量太多,则胶又粘不牢、容易掉色,且成本也会增加.加工纸户可根据顾客对颜色深浅的要求来配量,这也是制作加丹纸过程中不外传的配方.

6) 拌料:用棍子将配好的红丹粉与牛皮胶充分搅匀.

7) 舀料:将若干张白纸平铺在木桌上,用勺子将搅匀的料舀到白纸上(图3),料的量凭经验而定.

图3 舀料

Fig.3 Put the mixture on the paper

8) 刷纸:用刷子前后左右将料均匀刷在纸上(图4),并将纸刷平.如制作的是有头加丹纸,则放一根方形木棍于纸的左侧(图5),木条下方因刷不到,仍是白色,即加丹纸的“头”.

图4 刷纸

Fig.4 Flattening the mixture

图5 有头加丹纸

Fig.5 Jiadan paper with undyed line

9) 晾纸:将一根竹棍插到刷好的纸的底下,把纸架起来,搁到架子上晾(图6).一般太阳好的话,2小时即可干;如在雨天,五六天都晾不干,且晾出来的纸非常软,质量也不好.造纸户都认为,在太阳好且外面有风吹到屋内的时候,晾出来的纸最好;但也不能把纸放在太阳下晒,否则纸会变皱,且颜色不如晾干的鲜艳.

图6 晾纸

Fig.6 Drying

10) 擦台:刷完一天的纸后,用毛巾将台面擦拭干净.

11) 收纸:纸晾干后,一般一次收十张下来,并取出其中的竹棍(图7),以20张作为一叠.如第一次收的不是10张,则第二次要适当调整,保持每叠总数为20张.

图7 收纸

Fig.7 Arranging paper

12) 理纸:将收下来的一叠纸一张张掀起来(图8)并将红色的那面朝上,铺在桌面,再逐张将纸的长边的一个角理齐,可上下轻微抖动使其对齐,然后用夹子将这个角夹好,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将其他的角理齐.

图8 掀纸

Fig.8 Peeling paper off

13) 叠纸:将夹子取下,在纸的长边约五分之一处放上一根木棒,将纸的短边往里折(图9);取下木棒,放在长边另一侧约五分之一处,同样将纸往里折;最后将纸沿长边中线往里对折,用手将纸的折痕处抹平并适当压紧.

图9 叠纸

Fig.9 Piling

14) 压纸:将折好的一沓沓的纸整齐叠放成一垛,在其上放上木板,在木板两侧再各放一块石头(图10),将纸压平.

图10 压纸

Fig.10 Pressing

15) 裁纸条:在操作台上放一张废白纸,将其四个角用透明胶粘在桌面,其上再放几张白纸,将纸的长边对折,用小刀将纸沿折痕裁开.然后取一张裁开的纸,将原长边对折再三折,裁开后制成用于捆纸的纸条,即原来的一张白纸可裁成12条纸条.

16) 捆纸:在操作台上放若干张牛皮纸,其上放10叠加丹纸,将各叠纸对齐后用纸条在左右各捆一道,用透明胶粘牢(图11).再用牛皮纸包装,并用透明胶封好.

图11 捆纸

Fig.11 Binding

以上就完成了加丹纸的整个制作过程.

以前,加丹纸的包装,最早是将100张为一捆卷成圆筒状,外面包上废白纸,再用纸绳捆两道即可;之后包装纸逐渐改用报纸,依然用纸绳捆.传统的纸绳是采用当地长在田埂边的一种叫“茅”的草来制作.“茅”在当地到处可见,可长到60~70 cm高,制纸绳时太短太粗的不能要,太细的也不能要.将“茅”草割下晒干后,将3~4根“茅”草一起揉搓可成一条纸绳,快的三四分钟即可搓得两条,共约长1.5米,可捆一捆纸.大约1998年后,为省事,就不再使用纸绳,而改用现在的包装方式了.

造加丹纸需要用到以下工具、设备:

1)刷子:长36 cm,毛长4 cm.

2)木棍:所测量的木棍约长88 cm,宽3 cm,厚1.5 cm,叠纸或做有头加丹纸时用.

3)竹棍:用石竹(石竹较细,可长到两米多高)制成,长约138 cm,宽度不一,一侧的顶端削掉一半,便于插到纸下.

3 中和镇加丹纸的用途及销售

3.1 中和镇加丹纸的用途

中和镇加丹纸现主要服务于传统民俗生活,其规格均为102 cm×78 cm,根据顶端有无白边可分成纯红加丹纸(顶端无白边)和有头加丹纸(顶端有白边).

第一个用途是对联用纸,这也是其最大的用途.逢年过节、贺喜迎新,儋州人都有撰写对联的习惯.加丹纸由于色泽鲜艳、喜庆且经久不褪色,成为极理想的对联用纸.

第二个用途是日常民俗用纸,包括当地小孩出生起立名、稍大取寄名及结婚取表名,各种喜事写贺词,房屋贴横额、利是钱,甚至张贴各种通知等,都使用加丹纸.

由上可见,中和镇加丹纸应用范围较广泛.然而,随着市场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印刷对联、横额、利是钱等,加丹纸的应用也大不如前了.

3.2 中和镇加丹纸的生产销售情况

以前,在邻乡邻县人也慕名来买的兴盛时期,中和镇最多约有十户人家在生产加丹纸,而目前仅剩两户,李郁成家农闲时都在生产,一邓姓人家则是断断续续地在生产.

中和镇加丹纸以前主要批发售往本地和临高县吊楼镇、美联镇,东方市八所镇、海侯镇,儋州市那大镇等;现在的销售模式主要是老板上门收购,一般只批发不零售,但本地人上门来买,也有极少量零售.目前加丹纸的批发价是1.8元/张,李郁成家有两人在制作加丹纸,年产2~3万张,一年销售额约3.6~5.4万元,成本主要包括白纸0.44元/张,红丹粉0.56元/张(1斤红丹粉可制作25张加丹纸),还有牛皮胶、白矾等原料成本,以及坏损成本如小部分纸被刷烂而不能出售,甚至有少量白纸本身有裂缝,刷时没有注意到则不但浪费了白纸还浪费了红丹粉.综合以上因素,李郁成计算得出,现在一张加丹纸的收益(未扣除人工成本)大约为0.6元,他家制作加丹纸每年利润仅约1.2~1.8万元,人均利润不到1万元.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虽不是一笔小数目,但较外出务工者的收入还是低不少,而且制作加丹纸比外出务工更辛苦.

4 中和镇手工纸的相关民俗及其他文化事象

4.1 祖屋贴吉语

在中和镇,祖屋的地位与普通屋子是不同的,家庭的所有红白喜事,必须到祖屋办,而祖牌必须放在祖堂上.祖屋是需要“题梁”的,即请当地有文化的先生在加丹纸上写上吉祥的语句,贴在祖屋的横梁上.如祖屋需要换瓦,则需要重新题梁,即请先生先把梁上的加丹纸揭下来,然后当场重新题字,再贴上.

此外,家里有人结婚,也只在祖屋上贴用加丹纸剪出的囍字.

4.2 取名有讲究

中和镇民俗中,一般有两个名字,即立名和表名.小孩出生时一般由父母起立名,结婚时请先生取表名.全家人的名字都必须写在加丹纸上,贴于祖堂(图12).

图12 横梁上的表名

Fig.12 Pet name attached on the beam

而小孩如经常吃饭不香、生病等,则拿小孩出生的命板去找先生算命,如先生说不用寄名,则可不取,否则一定要取寄名.寄名一般由先生或养父取.当地人认为取寄名后,小孩就会健康成长,而小孩身体健康可不用寄名.寄名一式两份写在加丹纸上(图13),一份贴在家里祖牌上,另一份贴在与寄名相应的东西周围,如寄名江河,则贴在桥墩、河堤上.

图13 立名和寄名

Fig.13 Two names for each person based on cultural tradtion

4.3 对联有讲究

每年除夕,中和镇家家户户贴对联,最传统的对联是用加丹纸来书写的,颜色鲜艳、非常喜庆.但如遇当年家里有老人过世,则当年不贴,下一年再贴,因为贴对联是喜庆的事情,而家有老人去世是悲痛的事情,老人逝后,家人要守孝不宜贴对联.

4.4 俗语:利薄过纸价

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地的一句俗语:利薄过纸价.这形象说明当地加丹纸的利润非常低.李郁成家有两人造纸,夫人帮煮料,他一早起来干到晚上7点,一天可以制作加丹纸150~160张,考虑各种成本及损耗,一天收益仅约九十元,的确是利薄.

5 保护现状与思考

5.1 中和镇加丹纸的前景不容乐观

加丹纸的收益低,这在当地早已众所周知.据李郁成介绍,不同年份的加丹纸批发价、红丹粉、白纸价格如表1所示.虽然单从加丹纸价格来看,现在的是1988年的三倍,但原材料价格亦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红丹粉的价格涨了十五倍多,此外各种物价、人工成本都有很大幅度的上涨,如调查时,当地的建筑工已120元/人·天,装修工130~140元/人·天,制作加丹纸的收益仅约90元/天,还不如外出务工.李郁成认为外出务工不需成本,收入稳定且较造纸更高,更合算,只是由于个人原因而选择制作加丹纸.虽然目前加丹纸还是供不应求,李郁成认为这是产量少所致,但由于内地类似的红纸仅1元/张,故不能随便提高加丹纸的价格.这也是近年来中和镇的加工纸户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仅存的加工纸户,其下一代很可能都不再继承此业,而行外人也无人想入此行业.

表1 不同年份加丹纸批发价及红丹粉、白纸价格

Tab.1 wholesale prices for Jiadan paper, red

lead and white paper in different years

从李郁成家制作加丹纸的历史,可更清晰地窥见加丹纸的前景.李郁成家造纸始于其父亲李振高(1935—),父亲原是供销社干部,退休后,由于每月几十块钱退休金不够养家糊口,于1988年开始制作加丹纸.据李振高说,当年他学习制作加丹纸时,蔡站山的父亲蔡国全不愿意教,他只能自己不断试验各种配方,如一斤红丹粉制作多少张纸质量更好、经济效益更高.1992年左右,因加丹纸供不应求,李振高将技术传给李郁成,两人一同制作.2005年后,李振高因年高不再制作.李郁成至今仍在制作加丹纸的主要原因是其小孩在读大学,需要钱,但其主业是务农,兼做点小生意.李郁成说,制作加丹纸辛苦,赚钱又少,希望小孩工作后,不用再继承此业.

5.2 中和镇加丹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中和镇加丹纸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系统、深入挖掘并记录加丹纸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文化

针对目前中和镇加丹纸的传承不断趋弱的态势,当地政府、相关文化部门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尽快对加丹纸的相关历史、技艺及文化进行系统、深入挖掘和整理,并利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保留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未来研究,甚至万一以后加丹纸不再生产,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复原.

2) 申报市级甚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加丹纸技艺申报为市级甚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加丹纸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也使加丹纸获得更广泛的关注.

加丹纸成为非遗,可以让造纸户有更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可促进大家对加丹纸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加丹纸知名度的扩大,进而扩大市场,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3)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研发系列更适于书画表达的加丹纸

如前所述,加丹纸的价格低廉且难以提高,导致收益低下、行业不具吸引力.如能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为特定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研发一系列更适于书画表达的加丹纸,因这一群体对纸的价格并不太敏感,可以提高加丹纸的利润空间.研发时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原纸如宣纸、皮纸、竹纸等,以及调配不同的颜料,制作出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加丹纸,甚至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如拖染、洒金、手绘等,提高加丹纸的档次.安徽巢湖、泾县就有多家这样的加工纸厂,他们生产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加工纸,拥有较大的市场,尤其那些适于书画的中高端加工纸,不仅为书画家、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艺术载体,也为企业创造了较为可观的利润.

4)适当进行旅游开发

中和镇是始于宋代的历史文化古镇,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和相当完整的民俗.因此,可以打造一条旅游线路:东坡书院——古镇风貌——民俗——加丹纸.在上述线路中,加丹纸及其所承载的民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考虑将加丹纸制作成各种精美别致的旅游纪念品;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扩大加丹纸的影响,使加丹纸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6 结语

中和镇制作加丹纸,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加工工艺.然而现在,中和镇加丹纸生产面临着严重的冲击,由于制作加丹纸劳动强度大,收益却不高,常年进行生产的加工纸户仅剩一家,可以说加丹纸技艺面临失传,亟待保护.项目组通过调研,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系统、深入挖掘并记录加丹纸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文化,申报市级甚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研发系列更适于书画表达的加丹纸以及适当进行旅游开发.

致谢:在调查中,得到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邓景华主任、陈佩副主任的支持,儋州市博物馆张林彬馆长提供线索,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林明、海南省博物馆贾世杰和儋州东坡书院王圣阳、羊树明陪同调查,特此感谢.

[参 考 文 献]

[1]范会俊,朱逸辉选注.苏轼海南诗文选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90.

[2]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678,2195.

[3]海南省儋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儋县志(上册)[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6:305.

[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一轻工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245.

[5]刘仁庆. 论万年红纸——古纸研究之十八[J].纸和造纸.2012,31(3):68-71.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