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委员风采用简牍追溯丝路故事
【类型】报纸
【报纸名称】甘肃日报
【日期】2017-03-10
【地址】地址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02
【摘要】本报记者朱婕秦娜作为两届全国政协委员,近十年的履职过程中,省社科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郝树声一直在为“甘肃简牍博物馆”奔走呼吁。我省是汉简大省,先后出土汉简30多批次,6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2%以上。特别是1987年发现的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再现了丝绸之路曾经的忙碌与繁华,
【全文】
本报记者朱婕 秦娜
作为两届全国政协委员,近十年的履职过程中,省社科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郝树声一直在为“甘肃简牍博物馆”奔走呼吁。
我省是汉简大省,先后出土汉简30多批次,6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2%以上。特别是1987年发现的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再现了丝绸之路曾经的忙碌与繁华,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缺失。
“悬泉置遗址始自西汉,是邮驿和官方的接待机构。凡是中亚、西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使节到中原来或是我们中原王朝的汉代使节往西走,都会经过这里。这些接待活动在简牍中都有记录,形成了最原始的档案,生动、鲜活地记录了当时国家间的互相交往。”郝树声委员介绍说,比如汉简中关于康居的记载,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中国汉朝政府同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的友好交往;关于大宛的记载,则反映了当时汉王朝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区的友好交往等。
这些跨越千年的汉简,是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友好交往的见证和记录。国家和省上十分重视这批汉简的保护利用。201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甘肃简牍博物馆,目前已在兰州市划拨了建馆用地,但建馆资金还有很大缺口。
“研究利用好汉简的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今年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郝树声委员提交了《支持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的提案。参加小组讨论时,她大声呼吁,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建设,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讲好中国故事。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 1、陕西三位作家讲述丝路故事 书作被译为四种文字实现版权输出 年份:2017
- 2、多元对话 争当丝路故事讲述者 年份:2017
- 3、“丰碑大碣”里的 丝路故事 年份:2017
- 4、著名作家汇聚西安讲述“丝路故事” 年份:2017
- 5、讲好丝路故事扩大合作共识 作者:马利 年份:2014
- 6、追溯千年之前的丝路故事 作者:张杨 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