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首页>丝路海南>海南旅游>报纸>  海南旅游发展路径如何定位?

海南旅游发展路径如何定位?

日期:2014.11.04 点击数:18

【类型】报纸

【报纸名称】三亚日报

【日期】2014-11-04

【地址】地址

【报纸名称id】320700002264

【摘要】刘思敏,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主任、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观察与研究,从社会视角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在《北京社会科学》、《旅游学刊》、《社会科学家》、《城市问题》等核心期刊及中国社科院《旅游绿皮书》发表学术论

【全文】

刘思敏,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主任、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观察与研究,从社会视角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在《北京社会科学》、《旅游学刊》、《社会科学家》、《城市问题》等核心期刊及中国社科院《旅游绿皮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同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旅游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东方早报》、《中国报道》、《南方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专业观察性文章数百篇。同时,经常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旅游卫视等,就旅游热点问题发表独到的专业见解,被誉为“旅游思想家”和“旅游意见领袖”。

刘思敏

编者按

今天的旅游,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人员、技术、思想的流动,是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一种表述和践行方式,引起了多方面的变化,甚至导致我们思考方式、价值观和获取知识手段的变化,对传统的社会形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然而,对于旅游业还是有很多人还不够了解。近期,在“国际旅游岛讲坛”上,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主任刘思敏带来了一场题为《旅游大发现与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精彩讲座。他旁征博引,抛出两大原创理论——“移动理论”、“旅游恩格尔系数理论”,并进行了精彩论证,深刻地阐述了自己对旅游业的认识和发现,以及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路径的思考和建议。现将其中的精彩内容摘要刊登。“国际旅游岛讲坛”创办于2011年7月,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演为主,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

海南旅游发展的市场范本,应该是地中海

深度开发国内游客的海滨观光与度假市场,专注于满足内需,应该成为海南旅游长期坚持的理性、务实选择

日韩理应成为海南旅游的境外重点目标市场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余秋雨曾说,从地图上看,海南岛是中国这个“问号”的关键那一点。在我看来,海南不是问号的那个点,而是与台湾共同构成一个“冒号”,意思是“中国有话要说”。重要的是,在上世纪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已经讲述了一个经济奇迹的背景下,海南想说且能够说些什么?

海南旅游发展的市场范本——“地中海”。海南国际旅游岛要想切实发展,应该以地中海为范本,把“东亚地中海”作为市场定位,并以此为载体。海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目的地形象上是合作关系,客源上是竞争关系。东亚,包括东南亚和东北亚,可以成为互为客源、区域品牌共享的竞合关系;“东亚地中海”对应的主要是东北亚,与地中海对应的欧洲市场大体相当(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

因此,就是以海南岛为龙头的海南旅游,面对世界地图,应该眼睛朝上,找准自己的“北”(包括中国大陆各省区市,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内的东亚,都在海南的北方)。

国内市场。大海,与大山、平原、丘陵相比,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具有观光价值的,中国是大陆型国家,比如,新疆居民要想看海,无论向东、向西,还是向北、向南,都需要飞行4个小时以上,这种差异就更显突出,观光吸引力也更突出;其次,欧洲的客源(特别是在欧盟走向经济与政治的超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实质上类似于中国的国内客源,中国像欧洲一样,度假旅游的重心必然会落在我国海滨旅游资源最好的热带岛屿省。

我认为,对“国际旅游岛”存在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强调客源的国际化,也就是具有国际竞争力、入境旅游占到相当比例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二是强调软硬件服务的国际化,也就是国际一流服务水平的旅游目的地。海南旅游永远的第一大市场,应该是真正服务于内需,让国人享受到国际化水平的旅游休闲服务。如果软硬件水平到位、价格合理,海南完全可能成为国内游客滨海观光与度假的首选市场。由于旅途遥远,旅行成本高企,目前,中国人到夏威夷旅游多为观光,这一特点将长期保持。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想像一半以上的中国出境游客到夏威夷度假。其实,海南对于欧美远程市场也是如此。对于欧美客人来说,其观光旅游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观光目的地的吸引力大小是决定客源多少第一要素,客源分层并不明显,而度假市场却明显出现客源分层,中端度假到加勒比海、夏威夷度假,高端度假才可能到地中海、澳洲,甚至是海南度假。

如果把欧盟看成一个统计口径,那么,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的海滨度假旅游的客源就属于国内旅游的范畴。其实,比国际旅游更有经济意义的是洲际旅游。从这种意义上说,面对现实,深度开发国内游客的海滨观光与度假市场,专注于满足内需,应该成为海南旅游长期坚持的理性、务实选择。

由于发展水平、人口基数的原因,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俄罗斯欧洲地区相比,消费水平略低、市场潜力也要小一些,但这个区域人群度假旅游的习惯、爱好却与欧美相似,海南基本上是这个区域享受热带海滨度假的地理最近也是最经济的选择,因此很自然地成为海南的第一大外宾市场。

日本、韩国的度假市场在其境外寻找目的地的时候,眼睛通常是向东看,也就是夏威夷。夏威夷度假旅游,特别是对于日本女青年来说近似于“成人礼”,婚庆市场也是异常发达。在这两个市场,海南要面对夏威夷和东南亚的双重强力竞争。虽然海南的后天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追赶的态势,难以说一时间就能够超越,但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逐步建成,比东南亚更具地缘优势的海南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日韩理应成为海南旅游的境外重点目标市场。

(蒋伶敏 黄世锋/整理)

旅游是人类移动状态下的生活

移动是人类作为动物之人与精神之人的完美结合。宇宙万物处于运动之中,其中,动物相对于植物(其实植物从嫩芽初生到花开花落,同样处于运动中,只是我们肉眼不容易察觉而已),其运动的特性表达得更加明确,离开运动,动物不称其为动物。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级的动物,人体的很多器官随着进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其运动的特性却亘古不变,因此才有“生命在于运动”的说法。人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经过特别进化而发育的大脑,人有精神和精神追求。求新猎奇,进而远方崇拜、永远追求、永不满足,是人类移动生活的永恒动力。人们力所能及(包括借助马车、汽车、飞机、航天器等工具)的范围之外,永远是他们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和追求,推动了人类移动生活在空间上和质量上的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移动生活是螺旋式上升的。从生产方式的视角,人类文明经历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四种形态。

游牧文明社会,人类迁徙活动是低级移动,人类的迁徙,与其它动物本质上是一样的。农耕文明社会,生产者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房舍与农田之间,农闲时也可以到集市上用相对过剩的农副产品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生活用品。绝大多数农民,除了服兵役、征战之外,一生的活动半径大约只有几十公里,实际上与植物的状态相差无几,可称为“植物式生存”。

工业文明社会,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为旅游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激活了大众的旅游主体意识,使人类旅游的原动力得到确认与释放。首先,蒸汽机发明后,火车、轮船、汽车特别是民用飞机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可移动的空间,出国游甚至洲际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再是梦想。其次,产业工人及有产阶层的发展壮大,人们收入不断提高,休息时间同时延长,为旅游创造了非常好的外部条件。再次,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群居生活有利于生产甚至生活的组织安排,但却是对人性的制约和限制。高度社会化分工及高效率形成的单调、机械劳动及住所——工作场所相对固定、单调的生活方式,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渴望。

后工业文明社会,旅游逐步促成“移动文明”。后工业文明的显著特征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退居次席,第三产业占据重要位置,作为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旅游业方兴未艾,成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移动文明将因此正式登上人类舞台。以电话为例,通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曾经长时间占据绝对主体的是固定电话,但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兴起,移动电话呈现一统天下之势。随着工业文明促成的大众旅游进一步深入和提升,因谋求规模化的城市化而形成的人类聚集方式,未来完全可能被人类的旅游行为所改变,形成以旅游为基础的移动生活“云聚散”(城市聚集的外形不变,但人的聚散将不再主要是源于工作与生产也即谋生,而是主要源于旅游移动生

活),成为人类回归自然、与本能最和谐的生活方式。

“旅游恩格尔系数”折射“移动文明”

在经济学上,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在一个家庭总支出中的比例,用以反映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设定了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至60%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40%属于相对富裕,20%至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只要恩格尔系数降到20%以下,恩格尔系数就难以进一步反映出家庭或社会、国家的文明发达程度。好比一个人遵纪守法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合格公民,却无法认定他是优秀公民。要想判断其是否为优秀公民,必须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借助于其他的标准。顺此推理,虽然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来判断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却难以根据恩格尔系数的进一步下降,就轻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

按照恩格尔定律的原理,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增长,恩格尔系数会下降,人们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会随之增加。而旅游作为一种发展和享受性消费,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功能,自然也与恩格尔系数形成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旅游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会增加,而且理论上讲空间巨大。那么,我们能否顺势而为,把旅游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定义为“旅游恩格尔系数”(旅游消费支出金额÷消费总支出金额×100%)呢?这种定义是否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层次,由下至上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需求总是由下至上逐步得到满足的,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多数家庭处在贫困或者温饱状态,这时居民在食品上的消费需求相对较大,恩格尔系数因此相对较高,而在旅游消费上的支出相对较少,甚至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旅游恩格尔系数”相对较低。随着居民的收入的逐渐提高,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人们就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增加的消费支出必然投入到非食品消费上,可以用来改善住宿条件,增加教育费用,购买奢侈用品,也可以用于外出旅游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等等。满足自身需求的住房、汽车等消费属于中间层次的需求,达到一定水平后,其消费支出就处于停滞或递减的状态。

比较而言,外出旅游无疑成了居民满足高层次需求更好的选择:一方面,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消费品(特别是高端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中国人大都有面子情结,通过旅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受尊重的需求;另一方面,居民通过旅游可以更多、更好地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世界如此之大,人生如此短暂,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只要时间和身体状况允许,理论上讲是无极限的,可以从地球拓展到外太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旅游的迅猛发展就是一面光彩照人的镜子,“大众旅游时代”也已成为清晰可见的真切现实。不言而喻,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必然呈现恩格尔系数逐年走低、“旅游恩格尔系数”逐年走高的趋势。

尊重恩格尔的历史贡献,也为了便于理解与接受,同时遵循恩格尔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路径,创设“旅游恩格尔系数”,用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判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导向性作用,已是大势所趋。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恩格尔系数”,在把中国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征程中,无疑也将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