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首页>新海丝>文化交流>报纸>  “一带一路”是经贸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

“一带一路”是经贸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

日期:2016.06.10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作者】冯颖 

【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日期】2016-06-10

【地址】地址

【报纸名称id】320700000974

【摘要】左图为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客像当年走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人们那样,骑着骆驼,穿越沙丘。本报记者陈晨摄右图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内的月泉阁。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地标,如今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本报记者陈晨摄主讲人张永军21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

【全文】

左图为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客像当年走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人们那样,骑着骆驼,穿越沙丘。本报记者陈晨摄

右图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内的月泉阁。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地标,如今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陈晨摄

主讲人张永军

21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历经千百年风雨,古丝绸之路传播文明、交流合作的历史光辉至今依然瑰丽夺目。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而提出的重大倡议,着力构建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区域的合作大通道,致力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旨在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实现人类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

全球需要共同梦想

2008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使各国都在深入探索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难以如期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量民众仍生活在贫困之下,急需摆脱贫困,渴望实现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历史之间的交流与和谐共处。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严重影响国际社会享受安全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引发各国人民的深度关切。应对气候变化、疾病传播、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挑战紧迫而严峻,需要地球村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带一路”以全新的理念、思维和形式,致力于实现和平稳定和携手有效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从而充分体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超越了双边和多边范畴。

“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国情相似、发展阶段相近。历史上,依托陆海丝绸之路,这些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人员往来频繁。近现代以来,受资源禀赋、产业分工、地缘政治等因素制约,许多沿线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明显落伍。据世界银行统计,沿线国家人口占全球的2/3,但GDP只占全球的1/3,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不少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还有9个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有关专家预测,亚洲地区除中、日、韩3个国家外,未来10年基础设施每年投资需求8200亿美元,但相关国家自身仅能提供约4000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渴望共同发展。

古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之路。在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对话沟通,彼此接纳,共同发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壮丽景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形成了丝绸之路的4个极点。古丝绸之路为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古丝绸之路作为“文明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和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昭告世人“文明冲突”并非必然。

在分裂主义、种族主义、原教旨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阴云笼罩的当今世界,“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不仅强调经济交流、安全促进、制度建设,更突出文化多元,促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实现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的增长。

创新开拓合作发展

“一带一路”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构建起沿线国家及世界各国在新世纪经贸文化开放交流与深度合作的新认同。推进“一带一路”,首先在于“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目前,亚洲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或者不连不通,或者连而不通,或者通而不畅,已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障碍,设施联通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务之急,是通过“五通”,同时打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深化各方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促进各方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进一步促进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同时,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题下,在地域广阔、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使各国在更高层面和更广阔领域,推进市场、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等各种要素互通、整合、产业互补与扩大开放,使更多的国家参与、融入,进而推动形成覆盖多国、水平更高的经济网络。

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的灵魂。“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更是一条众多民族相处、多种宗教交织、不同文明交融的文化带。古丝绸之路鲜明体现出“和睦、和谐、和平、多元、共荣”的文化交流特征,当今形势下,可以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对接起来,共同追求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福祉。

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构建可持续的区域安全机制,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及相关各方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新安全观,突出强调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新四项原则”,着眼于区域综合安全,既包括传统军事安全,也包括非传统安全,涵盖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益交集点多面广,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不搞封闭性集团,不针对第三方,旨在通过多领域的务实合作,鼓励沿线国家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在实现各自发展利益的同时,寻求最大的利益契合点,努力推动沿线各国不断提高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携手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伟业。“一带一路”在强调利益共享的同时,还强调权责对等,各方共同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提升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能力,着力深化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着力构建生态环保协作机制,共同保护人类美好家园。

共同行动实现愿景

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正积极推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技术、人文交流、发展援助和安全合作等多方面的务实合作。

在探索互利共赢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积极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中国与阿拉伯经济体的合作;积极推进与产油国的合作,在维护自身能源安全的同时,推进产油国的发展。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约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亚投行已经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开放性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并欢迎亚洲域内外投资者积极参与。这些银行和基金的设立,可以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开展合作,共同为破解“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瓶颈制约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积极承担与自身发展中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

中国以上海合作组织为重点,并通过建立完善其他相关机制,致力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开展跨境安全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宁。(文字整理:本报记者冯颖)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