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首页>古海丝>丝路故事>旅游>  穿越历史时空的海南丝路故事

穿越历史时空的海南丝路故事

日期:2015.02.09 点击数:18

【类型】报纸

【报纸名称】南国都市报

【日期】2015-02-09

【地址】地址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95

【摘要】老渔民的更路簿。渔民自制的简易罗盘,配上更路簿便能远航。更路簿以手抄本的形式历代相传。本版图片均由南国都市报记者孙学新摄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孙学新海的故事在考古队员眼中,南海每一处沉船遗址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处宝藏,默默述说昔日繁华。不久前召开的南海水下考古协调会确定,将对三沙珊瑚岛一号沉船、金银岛一

【全文】

老渔民的更路簿。

渔民自制的简易罗盘,配上更路簿便能远航。

更路簿以手抄本的形式历代相传。 本版图片均由南国都市报记者 孙学新 摄

南国都市报记者 敖坤 孙学新

海的故事

在考古队员眼中,南海每一处沉船遗址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处宝藏,默默述说昔日繁华。

不久前召开的南海水下考古协调会确定,将对三沙珊瑚岛一号沉船、金银岛一号沉船打捞发掘。今年4到5月,考古队员们便会出发,他们将再次揭开南海的神秘面纱,让世人亲见历史上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

常年漂泊在这片大海的老渔民,不会刻意提起丝绸之路;可他们知道,一辈又一辈渔民从这里出发,从汉朝到唐宋,直到今天,他们从这里走进南海,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77岁的老渔民张宗纬又想起了那片海,那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大海——南海。海的故事由此翻开新的篇章。

海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参与者

南海,祖宗海。这是几乎每个渔民都会提到的词语。如今,77岁的老渔民张宗纬依然记得第一次跟着父亲出海的情景。从潭门出发,驾驶着一条木船,往南直到永礁岛(永暑礁)。

年轻时,张宗纬不知道自己所走的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不知道这里布满了古代先人的足迹,一直上溯直抵汉朝。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一平描述:公元前138年,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让悠悠的驼铃声掀开了东西方交流的帷幕。与此同时,在浩淼南海,在水手们的一滴滴汗水中,前往斯里兰卡、印度的海路也打通了。

《汉书·地理志》里所记的海上航线就包括南海与印度洋上的航线。中国海运货物可以抵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印度,辗转至欧洲和地中海沿岸。

相比起书上的记载,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部副主任蒋斌更愿意寻找一件件实物证明。

2007年3月10日至5月13日,蒋斌与其他考古人员一起,戴上氧气瓶沉到海底,一点点挖掘出了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上精美的文物。

潜下去,看到一件件从沙砾间露出一星半角的南宋瓷片,蒋斌异常兴奋,“那种心情简直无法言表,就像是挖到了宝藏一般。”两个多月的考古,每天潜水挖掘,出水完整及可复原的瓷器近万件。蒋斌几乎每天都沉浸在惊喜中,他知道唐宋时期南海上那一条繁忙的“丝路”正一点点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今年1月召开的南海水下考古协调会,更是开启了三沙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的序幕,预计今年4到5月份即将前往。届时,人们又将一睹古丝绸之路上的繁华。

据文物部门调查发现,海南岛周边海域类似的沉船点、遗址超过百处,而在浩瀚南海更是无法尽记。

蒋斌说:“将这些点串联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路径,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路径。这条路径上,海南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理节点和文化节点,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更路簿》述说耕海故事

一件件出水文物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证据;而一部渔民出海经验的总结——《更路簿》则包含着海南丝绸之路的航行知识。

“浮水洲渔场,自白兵马角架宾申更驶十二更船驶二十四小时可至水深二十八手。”“琼州行船,初十二三子丑时流东,辰时流西……”

翻开琼海潭门资格最老船长、96岁老人王诗桃家中那本满是时间印记、发黄的《更路簿》,里面一笔一画记录着诸多海域的行船踪迹,详细到具体日子的行船经纬度、海水流向、鱼量等一手信息。

“我家高祖父等先辈不幸在远航中罹难,但带着这本簿出海就不怕。”王诗桃的儿子王书保年近六旬,20岁便跟着父亲出海,一跑就是30年。他把平安出海归功于《更路簿》,“哪个岛在什么方位,哪个海域几月份流向怎么样,哪个渔场哪一处鱼量丰富,在以前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这些信息至关重要。”

每次出海前,拿出《更路簿》一番计算,王书保便知道行船轨迹,“根据出海时间,查询簿上的海域水流,便可计算出偏差,简单调整航向即可顺利抵达。”

潭门65岁渔民卢家炳将《更路簿》视若珍宝,偶尔拿出来翻看都是小心翼翼,生怕手抄本掉页损坏。“当年出海打鱼和到南洋都靠这本簿,从海南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航程中什么风选什么角度开船,哪里有暗沙危险,簿里都有记录。”

77岁的老渔民张宗纬说,“有了这些经验总结,再带上一个庚盘,偌大的南海也仿佛自己家的后花园,熟悉而自然。”

据了解,渔民传抄使用的《更路簿》,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目前已发现10余个版本。彭正楷版本的《更路簿》记载有17条西沙捕鱼线路,200多条南沙捕鱼线路,29条从南沙返回海南的航线。

一个罗盘加一本《更路簿》,让渔民在没有精确的航海图标和卫星定位系统的时代,顺利前往南海作业,并下南洋进行交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新一代耕海人蓄势待发新战略孕育新希望

如今,卫星导航已经代替了《更路簿》,指导渔民出海捕鱼。然而《更路簿》承载的义无反顾的开拓精神,却以另一种形式在岸上传承,铸就了新的“更路簿”。

2013年,王书保“北漂”玩音乐的儿子王振忠,敏锐看到潭门南海风情小镇打造后的大变化,叫上在海口工作的姐姐一起回到潭门,租了60多平米的铺面,创办起了“更路簿”海洋工艺品牌。

市场反响热烈,让王振忠信心十足,短短一年多时间,他便注册了商标、开办了加工厂,和省外厂家合作开发产品,先后在琼海市区和北京朝阳开起了两家分店,每个月销售额高达上百万,成为当地青年创业的榜样。

“我爷爷用《更路簿》指引过小帆船,我爸爸用它指引过机动船,我也继承了开拓精神,打造我梦想中的‘更路簿’。”提起未来,王振忠“野心”很大,想法很多,“明年再过来,我的工艺产业园应该就开业了,我要打造前店后厂模式,打通工艺品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产业链。”

放眼潭门,旅游工艺品销售店近3年从10多家猛增至400多家,一个占地800亩的海洋经济加工园区即将拔地而起,许多渔民后代成了老板,吃起了新海洋饭。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王振忠似乎又看到了新的机遇,“一条繁荣的黄金水道将再次繁忙起来,潭门千年渔港也将更加热闹起来。”

77岁的老渔民张宗纬听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后,有些激动,他说:“当年在国家的号召下前往西沙捡鸟粪土发展生产,我们是积极响应的。现在,又提出新的丝绸之路规划,要是可以,我真想再去南海走一走。”

张宗纬的二儿子张耀凡听了说:“剩下的路让我帮你走吧。”如今,张耀凡接过了父亲的班,带着新的希望,奔波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

新一代海的故事,由此展开、走向未来。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