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
按栏目分组
古海丝 (4)
按年份分组
2016(4)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海外版(4)
相关搜索词
《长安向西 罗马向东》(听国际友人讲丝路故事·外国人眼中的陕西①)
作者: 吴绍礼 党宇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周玮)由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将于10月27日至1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是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首次个人大型展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介绍,展览分为4个单元,展出其30年来关于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
全文:

外国人眼中的陕西究竟是什么样子?

最近有3本书跃入读者的视野,依次是《长安向西罗马向东》、《我们彼此还不太懂》和《丝路好时光》,这3本书都是出自陕西人民出版社今年推出的一组系列丛书《外国人眼中的陕西》。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作者爱德华·伯曼以一位欧洲人的视角,梳理陕西的历史,他通过严谨的考证,流畅的文笔,探寻长安以及古代中国与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往故事。

爱德华·伯曼生长并受教育于英国剑桥。此前,在意大利工作、生活了25年,他称自己是欧洲人。

从2003年起,因为工作,爱德华·伯曼开始在北京和西安生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的著作《长安向西罗马向东》侧重于文化之旅。爱德华说:“我第一次来西安,抬眼看到的是北门,旅游景点去的是兵马俑。这些年来,工作之余,我围着西安市的城墙,了解到西安很多历史。当然,比起厚重的历史,西安当地的一些趣闻也让我感兴趣。我在陕北、陕南,也发现了很多大家不太熟悉的景点。我的这本书是想让更多国家的人能了解中国、了解陕西。”

爱德华·伯曼定居中国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中国文化历史的研究与传播中。他与丝绸之路结缘,更与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陕西结缘,成为一位精通中西的文化学者。爱德华·伯曼通过印证大量西方史料,梳理出欧洲的探险家和研究者自明清以来对中国,尤其是长安的认知。

与北京、苏杭、广州等城市不同,18至20世纪,西安在西方人心目中是极具神秘感的地方,尽管曾经来过这里的人并不多,他们的记录和见解也时有偏差,但饶有趣味的是,这构成了一个让人们重新观察历史的别样视角。

长安是中国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起点。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古罗马热衷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却忽略了中国对来自西方作为战略物资的马匹的渴求。爱德华·伯曼在这本书中证实,对西域“天马”的向往并不仅仅存在于汉代,而是贯穿于丝绸之路开创、兴旺、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上“马”的故事的书,书中有大量的章节都在专门探讨丝绸之路上“马”所起到的作用。

谈到为什么会想要写一本以马为主题的书,爱德华·伯曼说,他在去过陕西很多地方之后,逐渐发现,在丝绸之路上,马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了解到在唐初时,30捆丝绸才可以换到一匹马,这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接着他又读到了一本关于法国汉学家谢阁兰于1909—1914年游历西安的书,正是西安这个真正代表了传统中国的地方,给谢阁兰的天才创作带来了灵感。出于对丝绸之路上“马”所起作用的好奇,以及对谢阁兰的敬佩,爱德华产生了写下这本书的想法。

《长安向西 罗马向东》(听国际友人讲丝路故事·外国人眼中的陕西①)
作者: 吴绍礼 党宇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周玮)由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将于10月27日至1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是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首次个人大型展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介绍,展览分为4个单元,展出其30年来关于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
全文:

外国人眼中的陕西究竟是什么样子?

最近有3本书跃入读者的视野,依次是《长安向西罗马向东》、《我们彼此还不太懂》和《丝路好时光》,这3本书都是出自陕西人民出版社今年推出的一组系列丛书《外国人眼中的陕西》。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作者爱德华·伯曼以一位欧洲人的视角,梳理陕西的历史,他通过严谨的考证,流畅的文笔,探寻长安以及古代中国与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往故事。

爱德华·伯曼生长并受教育于英国剑桥。此前,在意大利工作、生活了25年,他称自己是欧洲人。

从2003年起,因为工作,爱德华·伯曼开始在北京和西安生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的著作《长安向西罗马向东》侧重于文化之旅。爱德华说:“我第一次来西安,抬眼看到的是北门,旅游景点去的是兵马俑。这些年来,工作之余,我围着西安市的城墙,了解到西安很多历史。当然,比起厚重的历史,西安当地的一些趣闻也让我感兴趣。我在陕北、陕南,也发现了很多大家不太熟悉的景点。我的这本书是想让更多国家的人能了解中国、了解陕西。”

爱德华·伯曼定居中国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中国文化历史的研究与传播中。他与丝绸之路结缘,更与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陕西结缘,成为一位精通中西的文化学者。爱德华·伯曼通过印证大量西方史料,梳理出欧洲的探险家和研究者自明清以来对中国,尤其是长安的认知。

与北京、苏杭、广州等城市不同,18至20世纪,西安在西方人心目中是极具神秘感的地方,尽管曾经来过这里的人并不多,他们的记录和见解也时有偏差,但饶有趣味的是,这构成了一个让人们重新观察历史的别样视角。

长安是中国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起点。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古罗马热衷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却忽略了中国对来自西方作为战略物资的马匹的渴求。爱德华·伯曼在这本书中证实,对西域“天马”的向往并不仅仅存在于汉代,而是贯穿于丝绸之路开创、兴旺、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上“马”的故事的书,书中有大量的章节都在专门探讨丝绸之路上“马”所起到的作用。

谈到为什么会想要写一本以马为主题的书,爱德华·伯曼说,他在去过陕西很多地方之后,逐渐发现,在丝绸之路上,马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了解到在唐初时,30捆丝绸才可以换到一匹马,这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接着他又读到了一本关于法国汉学家谢阁兰于1909—1914年游历西安的书,正是西安这个真正代表了传统中国的地方,给谢阁兰的天才创作带来了灵感。出于对丝绸之路上“马”所起作用的好奇,以及对谢阁兰的敬佩,爱德华产生了写下这本书的想法。

乘西安地铁 听丝路故事
作者: 白苗苗 党宇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绵延上万里、横贯欧亚非的丝绸之路,2000多年间,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演绎了多少传奇。黄沙漫漫,驼铃悠悠,这条由中国人开辟、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商道,如今因“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而重现生机。“一带一路”,不仅为提振世界经济提供了极富前瞻性的“中国方案”,同时也为全球传媒
全文:

钟楼站的文化墙主题为《大秦腔》

西安地铁开通试运营时,乘客与地铁站合影。

贺 桐摄

您乘西安地铁出行,我讲丝绸之路文明。

各位乘客,您现在所在的是西安地铁二号线钟楼站。

钟楼站地处钟楼以北,是西安地铁的中心坐标。

钟楼初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建筑,被誉为“古城明珠”。

与钟楼东西相望的西安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

钟楼站的文化墙主题为《大秦腔》,采用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经典曲目为设计元素,体现了陕西独有的文化特色,是地铁二号线上最具秦风秦韵的一面文化墙。

从今年4月初开始,细心的乘客在西安地铁车站都会听到类似的语音广播。

在这段两分钟的播报中,甜美的女声向大家介绍着地铁车站的地理位置、历史典故,让人仿佛在聆听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这就是西安地铁新近推出的“丝绸之路在身边”语音广播。

北京游客赞道:“西安地铁好浓的文化味儿,我大北京听见了吗?”

作为西安地铁公共文化建设活动的内容之一,“丝绸之路在身边”语音广播经过紧张的录制和调试,在地铁一、二号线各车站全面上线。

广播内容以介绍各车站地理位置、周边历史典故、车站文化墙诠释等信息为主,西安地铁39座车站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历史文化典故不同,播报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广播采用中国风式的轻音乐作为配乐,使其历史韵味更加浓厚。目前,该语音广播每间隔15分钟在各地铁车站站厅、出入口循环播放一次,让乘客在购票或进出车站的同时,既能够快速了解车站周边的标志性建筑的方位,掌握精准的出行信息,还能加深对西安历史文化的了解。

去年以来,西安地铁开展以“您乘西安地铁出行,我讲丝绸之路文明”为主题的公共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丝绸之路文明号”文化专列上线运行,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通过评选地铁“十大文明使者”活动,让地铁上的好人好事、文明行为持续上演。

西安地铁钟楼站站长申淼说,目前西安钟楼站每天的客流量在10万人次。“丝绸之路在身边”语音广播的上线,在给乘客提供一项全新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文化建设的丰富性,让地铁文化真正走进乘客中间,走进市民心里。

乘西安地铁 听丝路故事
作者: 白苗苗 党宇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绵延上万里、横贯欧亚非的丝绸之路,2000多年间,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演绎了多少传奇。黄沙漫漫,驼铃悠悠,这条由中国人开辟、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商道,如今因“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而重现生机。“一带一路”,不仅为提振世界经济提供了极富前瞻性的“中国方案”,同时也为全球传媒
全文:

钟楼站的文化墙主题为《大秦腔》

西安地铁开通试运营时,乘客与地铁站合影。

贺 桐摄

您乘西安地铁出行,我讲丝绸之路文明。

各位乘客,您现在所在的是西安地铁二号线钟楼站。

钟楼站地处钟楼以北,是西安地铁的中心坐标。

钟楼初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建筑,被誉为“古城明珠”。

与钟楼东西相望的西安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

钟楼站的文化墙主题为《大秦腔》,采用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经典曲目为设计元素,体现了陕西独有的文化特色,是地铁二号线上最具秦风秦韵的一面文化墙。

从今年4月初开始,细心的乘客在西安地铁车站都会听到类似的语音广播。

在这段两分钟的播报中,甜美的女声向大家介绍着地铁车站的地理位置、历史典故,让人仿佛在聆听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这就是西安地铁新近推出的“丝绸之路在身边”语音广播。

北京游客赞道:“西安地铁好浓的文化味儿,我大北京听见了吗?”

作为西安地铁公共文化建设活动的内容之一,“丝绸之路在身边”语音广播经过紧张的录制和调试,在地铁一、二号线各车站全面上线。

广播内容以介绍各车站地理位置、周边历史典故、车站文化墙诠释等信息为主,西安地铁39座车站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历史文化典故不同,播报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广播采用中国风式的轻音乐作为配乐,使其历史韵味更加浓厚。目前,该语音广播每间隔15分钟在各地铁车站站厅、出入口循环播放一次,让乘客在购票或进出车站的同时,既能够快速了解车站周边的标志性建筑的方位,掌握精准的出行信息,还能加深对西安历史文化的了解。

去年以来,西安地铁开展以“您乘西安地铁出行,我讲丝绸之路文明”为主题的公共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丝绸之路文明号”文化专列上线运行,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通过评选地铁“十大文明使者”活动,让地铁上的好人好事、文明行为持续上演。

西安地铁钟楼站站长申淼说,目前西安钟楼站每天的客流量在10万人次。“丝绸之路在身边”语音广播的上线,在给乘客提供一项全新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文化建设的丰富性,让地铁文化真正走进乘客中间,走进市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