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印刷术与中国传统图书制作--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得不到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 杜丹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图书 
描述: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起源于古代中国.尤其在雕版印刷的主导下,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传统图书设计和生产;由于政治、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原因,活字印刷术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伴随着19世纪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图书设计、生产最终走向末路.
印刷术西传的背景、路线及来自欧洲人的记述
作者: 张树栋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  印刷术  中国 
描述: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过去的。处在中西交通枢纽线上的回纥人已使用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处在东西文化交流通道上的波斯是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的必经之地,发挥过重要作用;印刷术传入欧洲在13世纪的元代,欧洲人的著作旦也从不同角度记载了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传至欧洲的情况。
印刷术西转的背景,路线及来自欧洲人的记述
作者: 张树栋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  印刷术  中国 
描述: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过去的。处在中西交通枢纽线上的回纥人已使用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处在东西文化交流通道上的波斯是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的必经之地,发挥过重要作用;印刷术传入欧洲在13世纪的元代,欧洲人的著作旦也从不同角度记载了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传至欧洲的情况。
对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印刷术保护问题的思考
作者: 沈世婧 彭俊玲  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  印刷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描述: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框架为基础原理,相应地阐述了我国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即加强中国印刷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教育保护、产业保护。
谈清代印刷术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 张淑平  来源:西域图书馆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印刷术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  印刷术  清代 
描述: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它对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中国印刷术不断演变与传播、发展与传承。笔者就清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分别阐明了清代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使用及清末期鸦片战争后西方印刷术的传入与应用。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作者: 方萍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雕刻  发明  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  木板  毕昇 
描述:在北宋的一个印刷铺子里,有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叫毕舁,他经验非常丰富,印了许多年的书。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毕异发现了雕版印刷的一个缺点:印一页书,须先把字雕刻在一块木板上,印几页就刻几块木板,不但雕刻麻烦,存放也不方便,而且一旦出一个错字,就需要重新刻一块木板,很是费时费力。
宋夏时期的印刷术——兼论西夏印刷术及其特点
作者: 薛正昌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  西夏朝  宋代  发展  印刷史  印刷术 
描述: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宋代辉煌的印刷业,是在唐、五代时期奠定的基础上兴盛的。宋代不但雕版印刷达到鼎盛,而且发明了铜版印刷。宋代已有健全的出版机构,佛经印刷对宋代印刷业产生过重大影响。西夏在接受中原印刷术的同时,也仿照宋朝体制设立印刷管理机构,印刷业极为发达。西夏印刷仍以佛教为主,除佛经外,还有儒学著作、历史、政治类兵书、律令法典、天文历法等。近年宁夏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是研究西夏印刷术、中国印刷史、世界印刷史的珍贵资料。
“活字印刷术”后继乏人
作者: 王乃驷 刘世领  来源:新华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线装书  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  扬州  传习所  广陵  古籍刻印  工艺美术  博物馆  提前退休 
描述:$T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那么,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而生。自东汉以后。中国出现了300多年的
全文:

广陵古籍刻印社几名退休的雕版老艺人近日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报告,呼吁尽快成立扬州雕版印刷传习所,传承雕版技艺。$$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国内惟一保存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目前,唯有扬州保存着雕版印刷的全套工艺,扬州广陵书社藏有近30万片明清以来的古籍版片,并采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的古籍线装书籍,成为全国最大的线装书加工基地。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在扬州建立“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江泽民同志为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题写了馆名。$$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副社长、工艺美术大师张永林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该社传承恢复了木活字、泥活字、锡活字和铜活字印刷技艺,采用活字制作工艺生产线装书在国内没有第二家单位。但随着现代激光照排技术的兴起,活字印刷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恢复、再现、保护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刻不容缓。$$陈义时是全国惟一一个获得雕版类高级工艺美术师技术职称的人,出身于扬州雕版世家,在广陵古籍刻印社从事雕版数十年,直到去年底因单位改制提前退休回家。他说,扬州雕版印刷虽已成立了博物馆,但雕版工艺仍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况。广陵古籍刻印社在与广陵书社、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分离并转企后,老艺人大都已经退休或提前退休,掌握全套雕版工艺的专业人员现已为数不多,部分工艺正面临失传的窘境。陈义时说,保存古籍版片的地方并非扬州一处,完整的雕版工艺却是扬州所独有。作为扬州雕版传人,老艺人们最担心的就是雕版技艺在自己这一代手中失传,这将是一生的遗憾。$$采访中,扬州老艺人们建议,创办雕版印刷传习所,将已经退休回家的老艺人重新召集起来,新招一批有志于雕版印刷的学员,加以悉心传授,用两到三年时间,使他们初步掌握雕版技艺。对外还可以承接刻书业务,待其正常运作之后,再进一步向学员传授“套版印刷”、“饾版”等一些复杂雕版工艺,将雕版印刷精髓部分更好地传承下来。

再现古城名葩之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
作者: 兰燕飞  来源:扬州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文化形态  传统技艺  雕版印刷  清代扬州  官刻  文化遗产  传统工艺  现代印刷术  古籍刻印  中国传统 
描述:$T也许,生活在现在的扬州,人们很少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它们曾经在中国的文化史留下了灿烂的印记;它们构建成了扬州文化史的主体;它们体现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精神——9月19日,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扬州漆器制作技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江都金银摆件工艺、扬州剪纸技艺、扬州玉雕制作技
全文:

$T也许,生活在现在的扬州,人们很少能感觉 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它们曾经在中国的文化史 留下了灿烂的印记;它们构建成了扬州文化史的 主体;它们体现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特 有的文化精神——9月19日,中国传统雕版印 刷术、扬州漆器制作技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 江都金银摆件工艺、扬州剪纸技艺、扬州玉雕制 作技艺、扬派盆景剪扎技艺和扬剧由省文化厅正 式上报北京,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申 报为濒危的九项扬州传统技艺提供了一个千载 难逢的复兴契机。从本期开始,本报特推出系列 报道,旨在拂开历史尘埃,穿越时空障碍,再现这 些曾在不同时期照亮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技艺,回 溯扬州文化发展的千年历程。$E$$ 在9项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历 史最悠久,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最为深广的 一项莫过于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被称为人类“文明之母”,中国 的雕版印刷术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划时 代的创造。它出现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 1300多年的历史,比毕升的活字印刷还 要早300多年。$$ 目前,唯有扬州保存着这种曾经对中 国乃至世界文明发生过巨大作用的奇特 工艺,这里集中着一批雕版印刷艺人,保 存着近30万块雕版版片,这里还继续采 用传统工艺印刷木版线装书籍,使中国的 雕版印刷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形态——灯 不灭,薪火相传,造福人类,成为中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 历史沿革$$ 据史籍记载,扬州雕版印刷始于唐 代,宋、元两代均有所发展,至明代中、后 期,官、私刻书颇为兴盛。清代扬州雕版印 刷空前发展,刻书之风大长,官刻、家刻、 坊刻盛极一时,刻印之书不可胜计。最值 得称道的是,康熙年间皇帝命两淮盐政曹 寅于扬州天宁寺内设扬州诗局,召集全国 各地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前来效力,刊刻 过三千余卷内府书籍,其中包括《全唐 诗》,这些殿版图书世称“扬州诗局本”。这 一期间,扬州雕版印刷以空前辉煌的业绩 跃居中国刻书名区之列。民国年间,扬州 地区雕版印刷趋于衰微,但余风犹存,仍 刻印了不少书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60年成立“扬 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几年内,征集到古版 近20万片,印行图书十余万册。1966年 遭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人员被遣散, 版库遭强占,版片受到部分损毁。1972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才使处于濒危 状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1978年,广陵 古籍刻印社得以恢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 全面恢复,修补、印行了大量古版图书,还 新刊刻了《里堂道听录》等一批新版古籍, 为扬州雕版印刷史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被海内外誉为“江苏一宝”,乃至“全国一 宝”。$$ 传承流派$$ 古代雕版印刷图书,按其组织形式 可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传承的特点各 不相同。官刻是由官方从各地征集优秀 匠人集中刻印图书。匠工们来自四面八 方,在一起相到交流技艺,对雕版印刷术 的提高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坊刻是由 坊主聘请雕版印刷艺人,集中于书坊内 刻印图书,其选题与刻印种类都与坊主 的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有着密切关系,长 此以往,便逐步形成某个书坊独特的刻 印风格或在某个地区形成坊刻的流派。 如民国中期,扬州的陈恒和父子创办了 “陈恒和书林”,从事刻版修版校印古籍, 他们悉心搜集乡邦文献遗稿,辑刊《扬州 丛刊》,被誉为扬州坊刻后起之秀。清末 至民国期间,雕版印刷走向衰微,能够传 承与延续下来的一支主要力量便是坊 刻。最后是家刻,他们以家族传承或拜师 带徒的方式传承下来。清末以后,这种传 承方式也走向衰败。扬州杭集镇,清代以 来这一带雕版艺人众多,以陈开良、陈正 春、陈礼环、陈开华、王义龙、刘文洁、陈 兴荣等为代表的“杭集扬帮”,写工、刻 工、印工、装订工齐全,世代相承。陈开良 去世后,其子陈正春继为“扬帮”领头人。 1958年,陈正春受聘于扬州古旧书店,并 参与筹建广陵古籍刻印社。$$ 价值形态$$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 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 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 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 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 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 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的 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 捷的条件。换句话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 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 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 相关专家介绍,在申报的九项非物质文 化遗产中,剪纸、漆器、评话等一般都有南北 之分,有一定的区域限制。但雕版印刷术则 是唯一一个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 文化形态,它的影响甚至传及海外。作为一 种民族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生存现状$$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 传人,雕版印刷术因手工技艺繁杂,成书速 度缓慢,成本高,色彩单一而逐步退出历史 舞台。抢救和保护这一绝技刻不容缓。$$ 虽然而临诸多的难题,但是面对雕版 印刷术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扬州市在保 护措施上还是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每年 投入资金对古代版片进行熏蒸治虫,建造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等。而在未来的 五年内,将建瓿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 责任单位参加的保护机构,争取社会的广 泛关注,努力使雕版印刷术能够完整地传 承下来。此次申报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也是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 长贺云翱先生枉他的《关于中国(扬州) 雕版印刷工艺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建 议书》中说:“我们认为,今天保存在扬州 的雕版印刷工艺具有文化地位崇高、历史 悠久、工艺独特、影响深远、濒临衰亡亟须 抢救等诸多特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 和技艺,它深深扎根十扬州地方的传统和 文化之中:它能够体现中国的文化创造 性、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对华夏民族起 着凝聚作用,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明也起 了促进作用,它是该传统工艺的唯一现存 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诚如斯言,我们期待中国雕版印刷术 这朵奇葩在地方政府和全人类的共同保 护下,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雕版印刷术之发明发展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胡应麟  印刷品  国子监  藏经洞  雕版印刷  佛像  佛经  陀罗尼  印刷术  印刷史 
描述:$T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那么,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而生。自东汉以后。中国出现了300多年的
全文:

$T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 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 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 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 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 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那么, 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 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 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 而生。$$ 自东汉以后。中国出现了300 多年的分裂混乱局面。到隋朝又 趋于统一。隋政府在文化上的建 树,是大力提倡佛教,尊重儒学, 广泛搜集历代典籍:在科技工程 上的丰碑则是修建千古运转的大 运河。由于倡导科举制度。使读 书人大增。儒家典籍得以广泛流 传。尤其是当时寺院林立,僧侣 众多,无休止的抄写佛经,使人们 迫切需求一种快速复制图文的方 法,这就激发了印刷术的发明。$$ 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 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 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 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 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 供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促 使印刷术发明的有两大社会因素: 一是佛教的兴盛。需要大批量的佛 经、佛画;二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刺 激更多的人读书。社会对书籍的需 求量大增。隋唐社会,都具备了这两 个条件。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 “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 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这是对印刷 术发明、发展的精确概括。$E$$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径 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 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 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 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 木等。制版和印刷的程序是:先把字写 在薄而透明的绵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 上,用刻刀按字形把字刻出,然后在刻 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盖在版上,甩 刷子轻匀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 纸上并成为正字。$$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 学术界一般将其开始定于7世纪间。 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 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 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 僧尼信众。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 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 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 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成通九年 (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 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 刷品。此件由七张纸粘成一卷。全长 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 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 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 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 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 水平。$$ 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 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 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 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 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 《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 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 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 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 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 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 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 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 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 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 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 部。$$ 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 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 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 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剐经注),是现 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 色印刷广泛流行。$$ 雕版印刷术工艺$$ 将文字、图像反刻于木板上。再在 印版上刷墨,铺上纸张,然后在纸张上 给以适当的压力,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 到纸张上,揭起纸张后,就完成了一次 印刷,这就是雕版印刷的基本原理。$$ 如果详细介绍雕版印刷的工艺,即 是:按一定的规格用薄纸写版——校 正——写好的版稿反贴于木板——刻 版——刷印——装帧。$$ 隋末唐初$$ 雕版印刷术 发明的年代$$ 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早已失传,我们只 能根据文献的记载来推断。这些文献主要 有:$$ 隋人费长房(577—610年)的《历代 三宝记》一书记载: “开皇十三年(594 年)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姓名敬 白,……属周代礼常,侮蔑圣迹,塔宇毁 废,经像沦亡……做民父母,思拯黎元。 重视尊容,再崇神化。废像遗经,悉令雕 撰。”这里所说的“雕撰”就是刻印佛像 佛经。当然,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明人陆深(1477—1544年)在《河汾 燕■录》一书中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 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此 印书之始,又在冯瀛王先矣。”$$ 明胡应麟(1551—1602年)在《少室 山房笔丛》中又明确指出:“雕本肇自隋 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发展表述的更为具 体。$$ 近年冯鹏生的《中国木版水印概说> 一书中,提出了隋大业三年(607年)的 一件印刷品,确认为隋代的一件雕版印刷 品,其图中彩色为手工敷彩(见展品)。$$ 综上所述,可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 代定为隋末唐初。即公元590—640年。$$ 早期印刷品的宝库$$ 敦煌藏经洞$$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 现,内藏大量唐五代的文献,除 有大量的写本外,也有不少印刷 品,从而使人们能看到当时印刷 品的风貌。$$ 藏经洞发现后,先后有英国 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来 到这里,盗走了大量珍贵文献, 其中印刷品几乎全部被外国人盗 走,国人无不痛心。$$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率 考察队来到敦煌,盗走了大量文 献,其中就有著名的印刷品《金 刚般若波罗蜜经》。原件现藏伦 敦大英图书馆,这是印刷史上十 分珍贵的一件印刷品。它为卷轴 装,前有刻工精美的插图。后有 刻印年代和施印者姓名,文字雕 刻娴熟精美,印刷墨色均匀而厚 重。一般认为它是印刷术发展到 很高水平的产品。从落款可知, 其刻印年代为唐咸通九年(868 年),为王玠出资施印。该经全 长5.25米,由7张印纸连接而 成卷装,每张纸高26.67厘米, 宽75厘米。$$ 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印刷品 中,还有乾符四年(877年)历 书和中和二年(882年)的历书, 以及字书《大唐刊谬补缺切韵》。$$ 藏经洞的印刷品。约有几十 件,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印刷, 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不但刻印 精良,而且品种齐全。$$ 近几十年来,唐代的印刷品 又有不断的出土问世。这就使唐 代的印刷品已包括了初唐、中 唐、晚唐各个时期。$$ 1974年西安西郊的一唐墓 中,出土一件印刷品《梵文陀罗 尼经咒》,呈方形,印于麻纸, 高27厘米,宽26厘米,中有空 白方框,方框四周印以咒文,作 环形阅读,外四周印以莲花、星 座等图形,考古学者将此印本定 为唐初(7世纪初)印刷品。$$ 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 土一件唐代印刷品《妙法莲华 经》中的《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和《无量寿佛品第十六》。这件 印刷品几经转手。后落入日本人 中村不折之手。现藏于东京书道 博物馆。日本印刷史学家长泽规 矩也研究后认为。此印本有武周 制字,而定为武周印本。潘吉星 认为,属武周初期至中期 (690—699年)的印刷品。$$ 1966年韩国庆州一佛塔发 现一件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 尼经》,为卷装,总长640厘米,共 12张印纸,纸高6.5厘米,版框上 下单边,每行7—9字,刻以唐人 写经楷体。印品中出现有四个武 则天创造的制字。经国内外学者 认定,为唐代武周后期之物,约于 702年刻印于东都洛阳。$$ 1975年西安西部唐墓中出 土一件印刷品(《大隋求陀罗尼 经》,为35x35厘米方形,印以 麻纸。考古学家将此印本定为盛 唐之物,当刻印于唐玄宗时期 (713—755年)。$$ 1944年在成都市东门外望 江楼附近一唐墓中出土一件印刷 品《大隋求陀罗尼经》,略呈方 形(31×34公分),上刻印“成都 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等字。 专家将此印本定为晚唐(2世纪) 之物。$$ 从上述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 证明,从唐初到唐末,各期印刷 品齐全,证明从唐初(7世纪初) 开始就有印刷活动。$$ 到唐中期,印刷已遍及陕 西、四川、淮南、洛阳等地,刻 印技艺已十分高超。$$ 五代印刷动乱年代的奇迹$$ 五代十国只有53年,朝代 更迭频繁,各地割据,是一个动 乱的年代。但在印刷方面,并未 受很大的影响,而是在唐代的基 础上,持续发展,证明了胡应麟 关于雕本“扩于五代”的论断。$$ 五代印刷中,最为著名的是 冯道(882—954年)主持刻印儒 家的《九经》,是印刷史上划时代 的创举,也是历史上由政府主管 的第一次大规模儒家经典的刻 印。这次刻印工程是在国子监进 行,也称监本《九经》,它开创了国 子监印书的历史。这对以后历代 国子监印书有很大的影响。 五代时。另一项印刷工程是 驻守于甘肃西部一带的军事首领 曹元忠(905—980年)主持的刻 印佛像、佛经。$$ 曹元忠所印的佛经、佛像早 已失传。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 现后,这些印刷品才大白于天 下。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 经洞盗走文物五千件,其中就有 曹元忠主持刻印的《观音菩萨 像》(5件),《大圣毗沙门天王 像》(11件),《文殊师利菩萨 像》(11件),《阿弥陀菩萨像》 (5件),《地藏菩萨像》等。在 1907年斯坦因的盗品中,也有 同样的印品。这些佛像印品,多 为上图下文的单页。大都有刻印 者、刻印年代,有的还有刻工姓 名。例如在《观世音菩萨像》下 部就刻有“弟子归义军节度、瓜 沙州观察……曹元忠雕此印板。 奉为城隍安泰、阖郡康宁;东西 之游路开通……时大晋开运四年 (947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月记。 匠人雷延美”。$$ 曹元忠刻印的《金刚经》为折 装,也有刻工雷延美的姓名。其刻 印年代为天福十五年(949年)。$$ 雷延美是我们现知最早的刻 版工匠。曹元忠组织刻印的一批 佛像、佛经有两件刻有他的姓 名。其他的五代敦煌印刷品大概 也是由他和他的弟子所刻印,刻 印都达到很高水平。$$ 五代时,由私人出资进行印 刷活动的以蜀相毋昭裔(902— 967年)最为著名,也可称为历史 上第一个私家刻印书籍者。据《宋 史》记载,毋昭裔印的书有《文 选》、《初学记》和《白氏六帖》等。 这些书都是自己出资刻印的。$$ 五代时,以杭州为中心的吴 越。经济文化十分繁荣。以吴越 国王(929—988年)为首的统治 者,虔诚信奉佛教。刻印了较多 的佛经。$$ 1917年浙江湖州天宁寺塔 发现一件佛经印刷品《宝箧印 经》,高7.5厘米,长60厘米, 每行8—9字,卷首有图像,图 像前印有:“天下都元帅吴越国 王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 在宝塔内供养。显德三年丙辰岁 记”等文字,可知为公元956年 所印。$$ 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 在塔砖孔中发了另一件吴越国印 佛经《宝箧印陀罗尼经》,框高 5.7厘米,长205.8厘米,每行 10—11字,图前印有“天下兵 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造此经八万 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 养,乙亥八月日记”,乙亥年为 975年,已为宋开宝八年,但宋 的统治还未达及吴越。鲁迅的 《论雷峰塔倒掉》一文,记述了 这件事。当时人们为了寻找印 经,几乎将塔砖全砸碎了。$$ 1971年于浙江绍兴涂金舍 利塔中发现另一件吴越国印的 《宝箧印陀罗尼经》,当时置于 10厘米长的竹筒内,其刻印年 代为“乙丑”年,即965年。$$ 除了发现的上述几件印刷品 外,据记载,当时杭州的灵隐寺 高僧延寿(904—975年)也印过 十多种佛经和佛像,总数达40 万份。$$ 首府设于江宁(南京)的南 唐,据史载也印了很多书,著名 的有刘知几(661—221年)的 《史通》和徐陵(507—583)所 编的《玉台新咏》。$$ (本版文字由中国印刷博物 馆提供)$$ 宋、辽、西夏、金 印刷的成熟时期$$ 继五代之后,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为 宋、辽、金时期,除了宋以外,在北方先后有契丹 建立的辽国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在西北有党 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在这一时期。印刷业有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印书量 大增,印书品种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诸子 百家,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在印刷史上称这一 时期为印刷的成熟鼎盛期。$$ 宋代翻开了印刷史上辉煌一页$$ 印刷术经过唐、五代几百年的发展,技术 已日逐成熟,进入宋代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 提倡,印刷业大兴,揭开了印刷史上最辉煌的 一页。$$ 宋版书流传至今者已为数不多。历代藏书 家都以拥有宋版书为荣。素有“一页宋版书,一 两黄金”之称。因为宋版书不仅年代久远。而且 校勘精细。刻印精良,纸墨上乘。这都表现了当 时高超的印刷技艺。$$ 宋代以文治国,几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文化 的建设,宋代建国不久,就组织编写了<太平广 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部大型丛书, 共计2500卷。随后又编写了《册府元龟》、《资治 通鉴》等大型史书,并在国子监刻印了《说文解 字》、《十三经》、《十七史》等大型丛书。$$ 宋代民间印刷业的兴盛,开创了书籍作为 商品广泛流通。在印刷史和版本学上分别将私 人刻本称为家刻本、家塾本、坊刻本、书棚本等。 家刻本多为文人及大户人家刻印自己或祖上所 著书籍,也刻印自己认为珍贵的书。这类刻本多 为赠送或低价出售,不以营利为主。例如,诗人 陆游之子多次刻印其父的诗集,以赠亲友。在民 间印刷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书坊刻书。宋代的 书坊类似于现代的出版社,它集编书、印书、卖 书为一体。它的特点是以营利为目的,由于有着 市场的竞争,也很重视质量。宋代民间书坊印刷 最为著名的有河南开封、福建建阳、浙江杭州、 四川眉山以及江西等地。在唐、五代时期,佛教 印刷品所占的比例很大,到了宋代。则以“经、 史、子、集”四大类书为主体。印量及品种都大大 超过佛经。但与前代相比,佛经的印量、规模等 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史载,仅佛经总集《大 藏经》就有六次刻印。$$ 中国是纸币印刷最早的国家,它是商品经 济和印刷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北宋大 中祥符四年(1011年),四川十八家富商发起印 行代金券,称为“交子”。这是历史上最早印行的 纸币。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批准设益州 (四川)交子务,禁止民间印行纸币,从此以后, 历代的纸币印行都由政府管理。起初,纸币的印 行仅限于四川境内。后来才发展到陕西、福建、 浙江、两湖等地区。$$ 应县木塔揭开辽代印刷神秘面纱$$ 1974年,山西应县木塔维修时,在塔的四 层主佛像胸中发现一大批珍贵的辽代印刷品。 共计61件。其中有《辽藏》(也称契丹藏)12卷, 各种单本经卷47件,启蒙读物《蒙求》一册,还 有单幅佛像12件。从这些过去失传的辽代印刷 品中,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辽代的印刷业发展的 水平。$$ 应县木塔发现的辽代印刷品,几乎件件都 刻印精良,说明当时的文字和图像雕刻已达到 很高水平,和北宋的印刷品相比,水平不相上 下。在一些佛教经卷中,配有十分精美的插图。 刻工精细,人物生动,为当时印刷品的上乘。在 应县木塔的辽代印刷品中,有三件佛像。其工艺 是先用黑色印刷图像轮廊,再用手工描染色彩。 称为“印刷敷彩”。是印刷史上很有特色的印刷 工艺。一直到清代初期的年画。有的也使用这种 敷彩工艺。还有两件印在纺织品上的佛像,是用 套色漏印而成。$$ 黑水城文献反映了西夏印刷情况$$ 据《宋史》记载,西夏建国初期,多次用马 匹向北宋购买书籍。在此基础上,自己的印刷 业也发展起来了。但西夏的印刷品过去流传下 来的十分稀少,很准了解西夏的印刷概况。 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从 西夏遗址黑水城的一古塔内,发现了大批的书 籍文献,并将其运回俄罗斯,现藏于圣彼得堡 的东方学研究所内。这就是有名的黑水城文 献,也是自敦煌文献大量流失国外后。又一次 文物的大量流失。$$ 在敦煌文献中,印刷品所占比例很小,而黑 水城文献中,印刷品的数量超过写本。大约有 200多种,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印刷术的发展。它 填补了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我国西北地区印 刷品的空白,反映了西夏时期印刷业及印刷技 术的基本情况,证明西夏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 化,建立了自己的印刷业,大量印刷各种书籍。$$ 平阳印刷是金代印刷的缩影$$ 金在攻占开封后,将北宋国子监印版运到 北京,用这些印版在北京印刷了经史类书20多 种。金政府也印行纸币。$$ 金代民间印刷主要集中在山西平阳(今临 汾)一带。当时私人书坊很多。最著名的书坊有 张存惠晦明轩,中和轩王宅,平水刘敬仲以及平 阳姬家等。这里刻印了很多医药类书,十分珍 贵。例如张存惠晦明轩刻印的《重修政和证类本 草》,为历代藏书家视为精品。平阳姬家刻印的 《四美图》,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被认为是现存 最早的家庭装饰挂图。$$ 金代印刷工程最大的是金天眷年间 (1138—1140年)至大定十三年(1173年)刻 印于山西绛州天宁寺的《金藏》。

上页 1 2 3 ... 4 5 6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