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石大东发自伊斯坦布尔
两千多年前,你在西方的终点,我在东方的起点,相距8000多公里,共同架起了古丝绸之路的桥梁。
两千多年后,历经沧桑,你我依旧屹立于丝绸之路的两端,共同谱写“一带一路”的新篇章。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土耳其便是积极的推动者。土耳其认为此战略将是复兴“古丝绸之路”千载难逢的机会。
7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就双边关系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在北京举行了亲切会谈。11月,习近平还将赴土耳其参加G20峰会。
而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郑州、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的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土耳其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郑州与伊斯坦布尔,一中一外,远隔万里,因为“一带一路”,因为文化传承,却又紧密相连。
昨日(北京时间8月14日),世界东望的目光再次投向河南、聚焦郑州,郑州城市形象海外推广活动代表团走进“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的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爱上郑州——郑州全媒体宣传周”暨“郑州影像展”在这座美丽的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文化古城启动。
一时间,伊斯坦布尔街头巷尾掀起了最时尚的“功夫热”“郑州热”。
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哲,中国驻伊斯坦布尔副总领事丁小红,土耳其中国友好基金会副主席塞兹金,土耳其相关媒体等中土各界嘉宾出席活动。
郑州报业集团代表将旗下媒体《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和中原网精心制作的“一带一路”报纸专题和网页专题,郑州广电制作的宣传郑州的音频、视频节目赠送给土耳其中国友好基金会副主席塞兹金。
少林功夫、郑东新区、天地之中、郑欧班列、商城遗址、郑州烩面、《郑州晚报》、郑州声音、郑州发展……通过土耳其媒体的宣传和郑州代表团马不停蹄的推介,在伊斯坦布尔街头掀起了“郑州热”。
王哲代表郑州市在活动现场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郑州在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经济中心的战略位置。在接受国际台伊斯坦布尔节目总监卡米尔、土耳其主流报纸和广电媒体专题采访时,王哲说,郑州虽是内陆城市,但是作为中国陇海京广铁路以及现代米字高铁的交汇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是亚洲“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由郑州经过土耳其通往欧洲的国际班列由每周一班增加至每周两班,它的运营质量和水平使河南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 (下转三版)
本报评论员 李思辉
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情况。当日,纲领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成为博鳌论坛最热词,引发举世关注。“一带一路”是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与倡议,其目的是通过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是一种战略构想,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但是,人是现代政治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目的,任何宏观层面的战略构想最终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一带一路”的可预期之处,就在于它对国人生活、视野以及思维半径的拓展。
首先,随着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的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逐步实现交通和旅游资源的合作与共享。比如,过去我们要去一些国家旅游、观光、贸易,有许多硬件、软件上的限制,今后也许就能获得免签证或简化签证手续的便利。再加上中欧班列等更加便捷的国际交通运输体系,从中国中部出发,一路向西,实现“说走就走的出国旅行”,极有可能。也不光是旅游,在教育上,一般家庭的孩子也会增加出国留学的机会;在文化上,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更加深入;在购物和贸易往来上,人们拎上包就能去亚欧诸国海淘……“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的是全方位的交互融通,这种“走出去”的便利性,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
新华社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公民持有护照人数为 3800万,占人口总数的2.83%。到2015年这个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不到10%。这说明“走出去”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中国人没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出国人数占比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国民视野宽窄、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是正相关的。170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视野和思维半径不断拓展的历史。公派留学生带回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一批有识之士远渡重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点燃了民族独立的火种;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开启了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就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可能——随着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的推进,人们的生活半径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更多人“走进走出”将拓宽视野、思维和胸襟,带回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取长补短,互为借鉴。“一带一路”不是空洞口号,它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看得见、摸得着。透过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热情,我们能感受它在战略利益上的可预期性。透过“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我们可以清晰地预见它将给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沿线国家民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也许有一天,我们能一道从武汉出发,坐着高铁玩转欧洲。
本报库尔勒9月23日电 (记者林芮)23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家级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的新疆“一带一路”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新疆库尔勒市举行。
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企业和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丝路连通梦想,物流引领跨越”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促进新疆物流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同时搭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本报北京4月8日电(记者曹元龙)“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合作共赢发展模式,能够把“中国梦”和“世界梦”联系在一起,共同谋求世界和平的梦想。这是日前参加“现代院论坛2017”专家们的普遍看法。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一带一路’的风险应对”,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埃及、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约50名专家学者及官员、前政要,从各自国家和研究领域出发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互利共赢、风险挑战、合作前景等议题进行了坦率深入讨论。
与会专家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经过三年来的不断推进,取得了新进展,但也遇到一些新问题。面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政治等风险,沿线国家应增强政治互信,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应开放市场,允许私营部门参与进来;还应促进社会人文交流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季志业认为,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化发展速度惊人,但是也出现一些偏向,有些国家认为一定要以某一种理念、某一种模式、某一种制度、某一种方向来框住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结果造成部分群体、地区、国家被撇在了全球化边缘,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人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尖锐。全球化是一个客观进程,必须往前走,但是接下来要有新思路,而“一带一路”具有灵活性,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各国可以在合作中共同摸索、共同探讨。季志业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在这个阶段却迅速发展,世界安全风险越来越大。“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把各国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摆脱“只能我赢”这一错误理念,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季志业相信,在沿线各国的携手推进下,“一带一路”会克服风险,顺利发展。
“现代院论坛”是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每年定期主办的大型国际会议,自2010年以来,每届论坛根据形势特点设定不同主题,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政府官员参加。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开创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落实这一战略构想,陕西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决策部署。同时,明确提出要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在《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署名文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杨凌旱作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加强旱地作业与设施农业、环境调控与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撑,在中亚国家建设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这些部署要求,为杨凌示范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定位,也为杨凌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杨凌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以中国的“农科城”著称于世,过去几十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基地。为进一步发挥杨凌的科教优势,199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旨在以杨凌为载体,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面对肩负的历史使命,面对亿万农民的新期待,示范区成立17年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深化农科教体制改革,探索协同创新新机制,持续探索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新路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示范推广效应显著增强,在作物品种选育、旱区节水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示范推广,带动亿万农民走上致富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杨凌示范区正在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力争成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杨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品牌优势、科技优势、体制优势以及良好的对外合作基础。驻地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科教单位,有60个国家和省部级研发平台,聚集了70多个学科、5000多名科教人员。杨凌示范区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具有省级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实行“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独特的共建体制优势,使杨凌加快发展的机制更加灵活。近年来,先后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埃及等国建立了现代农业援外基地,建立了9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80余项。作为全国四大援外培训基地之一,仅2014年,杨凌就成功举办12个农业援外培训项目及38项国际交流活动,多个国家农业高级官员参加培训,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杨凌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杨凌与丝绸之路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既有相通性,也有互补性。为此,我们提出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契机,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政府间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涉农产业商贸合作的重要中心、涉农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示范基地的工作思路,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及经贸合作交流,使杨凌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及发展模式的示范推广基地、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展览交易的重要中心、中国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国际农业对外援助交流的重要平台、现代农业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
打造国际农业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杨凌农高会平台作用,放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合作恳谈会、丝路国家驻华使节杨凌行、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行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展等活动效应,促进杨凌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在进一步巩固与丝路沿线国家4个友好城市关系基础上,推动示范区在更大范围同相关城市建立友城关系,加强交流合作,带动示范区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主动参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会、博览会等活动,让中国杨凌农业科技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和新经验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得到展示、推广,为推动沿线国家和世界农业发展注入杨凌基因,增添中国力量。
推进农业重点领域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中亚、西亚、东欧等3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独一无二,尤其是农业领域合作潜力巨大。积极推进农业重点领域的合作,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将合作关系扩大至中亚其他国家以至中东欧国家。以“中国——哈萨克斯坦苹果友谊园”建设为契机,推动双方在苹果新品种研发、矮化新栽培模式推广、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杨凌农高会与中亚国际农展会、哈萨克斯坦国际农牧业及园艺展览会的长期合作机制,以展会为平台促进多领域、深层次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涉农新品种、新技术等物权的国际交易和流转,带动商贸合作。加强政府、民间等多层次交往,积极搭建双方交流对接、项目推介、人员往来交流平台。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区内两所大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有关农业科研单位、高校在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规划建设苹果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旱作农业及节水灌溉技术等联合实验室。依托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杨凌农业大数据中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平台,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实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科技成果的合作与共享。支持区内高校、科研单位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交流。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合作。依托杨凌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度高的优势,引导推动区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现代农业经贸合作。支持区内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在境外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以基地为载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策划举办“杨凌企业走进中亚”系列推介活动,促进杨凌先进的农业技术及产品,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流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杨凌将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浩荡东风,切实发挥示范区在农业科技服务和国际农业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争当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的“排头兵”,为我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讯 (记者 高燕) 昨日下午,市民大讲堂总第27期与市民如期见面,本期市民大讲堂关于“一带一路”战略与丝绸之路文化的解读,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和聆听。
是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杨方以史料和实地考察为依据,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市民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带领大家沿着玄奘的脚步领略丝绸之路的独特风光。侯杨方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承袭和发展了传统丝绸之路在文化、经济和宗教等交流层面的积极意义,用以建立21世纪的新型国家关系。他说,过去国家之间往往是硬实力的比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软实力的推广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文化是全人类共通的精神产品,通过丝绸之路传统上文化繁荣、经济繁盛的意象来推广“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的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组织下,今年5月我参加了“学深圳 促发展”培训活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圳市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及其对深圳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和贡献。深圳市于1996年开始组织研究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到2014年,深圳市物流业增加值为1614.18亿元,占同期全市GDP的比重为10.09%,首次突破10%大关。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这正是北海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完善的产业配套,是制约我市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以及海洋产业经济的短板和瓶颈。例如,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正面临着物流配套服务不完善、物流成本高的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不完善,原材料运输成本增加;大物流环境未形成,企业产品抵达目的地运输成本增加;物流密集度不够,时效性差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港口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成本大导致物流成本增加;海运不通畅(班轮不定期,航班少等),迫使企业开展转口贸易,增加成本;没有专门系统的物流产业扶持政策,一些“兼顾性”的政策无法实质性改善物流成本。
以上物流困境和不足,同样存在于和影响着我市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正是不足才有发展潜力和空间。其实,北海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条件,虚心学习借鉴深圳的好经验,将会使我们事半功倍。
一是学习深圳。在体制层面上,探索物流业体制改革,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物流企业成长机制;在政策层面上,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政策空间;在物流经营层面上,引进外资,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平等、开放的竞争局面,着力建设开放型物流市场格局。
二是练好内功。规划先行,科学而系统的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蓝图;研究出台政策,有针对性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突出重点,招商引进先进的供应链企业,完善北海物流业产业链。
国家在“一带一路”愿景中给了广西清晰的定位,即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深圳物流业快速发展,得益于良港、机场和依托香港,区位优势突出。北海在西部开发地区中唯一同时拥有港口、机场、高铁、高速立体交通体系,面向东盟,同样区位优越,完全可以学习借鉴深圳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只要抓住机遇,北海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家定位的“国际通道、战略支点和重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