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明代造船术之典《南船纪》(善本掌故)
作者: 谢冬荣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修造木船之余,黄开明亦将制作古船模作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雕刻古船模上的装饰图案。黄荣同(右一)指导后辈制作古船模。黄荣同在自己修造的木船上,爬上爬下50多载,如今,他的动作已不再敏捷了。黄开明在自家造船厂里为渔民定制小渔船。他子承父业,但目前厂里尚未有其他职工。造修船的单子越来越少,这让黄荣同(右
揭秘郑和古航海术
作者:暂无 来源:春城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郑和宝船明轮船模胜利号帆船结构图船模重新唤起人们的航海梦7月12日,“2012中国·昆明泛亚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航海文化主题展”开展。当天,展厅里人头攒动,人们围绕着一艘艘有故事有历史的船模兴奋不已。有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展览了哪些船模?可以看到船模的制作过程吗?我也做了两艘船模。”原来,每个人心里都
全文: 7月12日,“2012中国·昆明泛亚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航海文化主题展”开展。当天,展厅里人头攒动,人们围绕着一艘艘有故事有历史的船模兴奋不已。有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展览了哪些船模?可以看到船模
体验活字印刷术
作者: 王云飞  来源:金华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以前,我只在书上读到过对活字印刷术的介绍,没想到这次居然能够亲身体验一番,真让我喜出望外。我们来到佛堂镇光明村王一均爷爷家,看到了用刀刻出来的成千上万个木活字。王爷爷用墨帚在排好版的木活字上刷了几下,把宣纸放上去,然后用盖帚在上面刷,一个个字就印在宣纸上了。我觉得有趣极了。王爷爷让我们试一试。第一次
全文:

以前,我只在书上读到过对活字印刷术的介绍,没想到这次居然能够亲身体验一番,真让我喜出望外。

我们来到佛堂镇光明村王一均爷爷家,看到了用刀刻出来的成千上万个木活字。王爷爷用墨帚在排好版的木活字上刷了几下,把宣纸放上去,然后用盖帚在上面刷,一个个字就印在宣纸上了。我觉得有趣极了。王爷爷让我们试一试。第一次,我用力不均,失败了。王爷爷和蔼地对我说:“再试试,对自己要有信心。”我鼓起勇气又试了一次。在王爷爷的帮助下,我的“处女作”终于出来了。我乐不可支,感到无比自豪!

义乌市黎明小学503班王云飞

指导老师:张良清

印刷术发展史的百科全书
作者:暂无 来源:劳动午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唐人写经、木雕版、修复印刷机、元代转轮活字盘、第一代激光照排机,中国印刷博物馆这些精品馆藏,生动的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史。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而为印刷术而设立的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是第一家也是占地面积最大且藏品最丰富的一家。“印刷博物馆以向市民科普印刷知识为责任,而且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
全文:

唐人写经、木雕版、修复印刷机、元代转轮活字盘、第一代激光照排机,中国印刷博物馆这些精品馆藏,生动的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史。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而为印刷术而设立的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是第一家也是占地面积最大且藏品最丰富的一家。

“印刷博物馆以向市民科普印刷知识为责任,而且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参观,让下一代了解我们的了不起的印刷术。我们馆有4个展示馆,分别是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综合馆和印刷设备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题展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概介绍了博物馆的分区。

在跟随讲解员游览的过程中,源头古代馆深深地吸引了我。这里展示了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发明、发展和外传的历史过程,陈列着大量与古印刷术有关的图片、文字、实物和模型。比如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复原的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转轮排字盘等。讲解员对北宋铅活字版和仿毕昇泥活字的介绍,将参观者们带回了古老的毕昇造字传说中,“他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在传说故事中,毕昇是看见孩子玩‘过家家’时用泥做了各种动物随意排列而得到启发的。”

这里不仅可以亲手触摸清代年画木雕版,幸运的参观者还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雕版印刷操作表演,亲身感受印刷术的神奇和魅力。本报记者 徐 梦

国内专家论剑印刷术
作者:暂无 来源:绵阳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吴春华)昨(18)日上午,2012中国印刷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会暨绿色柔印技术高端论坛在我市举行。中国包装联合会会长石万鹏等人出席论坛。市委常委、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颜超致辞。颜超希望绵阳各大印刷企业能把握好这次契机,在绿色柔印技术的应用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助推绵阳印刷
全文:本报讯 (记者 吴春华)昨(18)日上午,2012中国印刷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会暨绿色柔印技术高端论坛在我市举行。中国包装联合会会长石万鹏等人出席论坛。市委常委、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颜超
瑞安活字印刷术依然油墨飘香
作者: 叶闻菁  来源:温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叶闻菁本报讯走进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的一座古宅,一股油墨味扑鼻而来。循着这股墨香走进里屋,就看见一位师傅坐在长桌前正拿刀在木板上刻字,桌边则摆着一个个已经刻好的字模。东源村是我国现存惟一保留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木活字文化村”,而这座古宅则是瑞安政府于2005年收购的有400年历史的王氏老宅,修缮
全文:

本报记者 叶闻菁

本报讯 走进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的一座古宅,一股油墨味扑鼻而来。循着这股墨香走进里屋,就看见一位师傅坐在长桌前正拿刀在木板上刻字,桌边则摆着一个个已经刻好的字模。东源村是我国现存惟一保留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木活字文化村”,而这座古宅则是瑞安政府于2005年收购的有400年历史的王氏老宅,修缮后被辟为“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木活字印刷术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东源村木活字印刷宗谱方法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是活字印刷术起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明证。2011年11月15日,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代表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在2013年前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目前有11位传承人,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也已经53岁。传承人之一王川巧向记者展示了木活字印刷术的技艺。只见他先娴熟地找到字模,然后排版,再用毛笔蘸取适量的墨汁均匀刷在字模上,之后铺上宣纸,用棕毛刷反复刷几次,使每个字都均匀着墨,最后轻轻地将宣纸掀起,一张精致的贺卡就展现在我眼前了。王川巧告诉记者,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学习木活字印刷术了,24岁就走遍了温州各个县市编修家谱。从艺三十年来,他一共带了8个学生,一直努力让这门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但就像所有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人锐减的难题。

为推进木活字印刷的产业化发展,瑞安将成立温州东源木活字印刷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经筹备完毕。

中国现代印刷术的“奠基石”范慕韩
作者:暂无 来源: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张劲夫(右二)、范慕韩(左一)参观北京新华印刷厂■公元6—7世纪,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近1000年前的北宋,中国印刷业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0世纪80年代,中国印刷历史经历了第二次革命:激光排照。这次革命的主将是号称“当代毕昇”的两院院士、北大教授王选。而统领这次革命的主帅
全文:处于费时耗力的铅字排版印刷落后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一般图书从发稿到出书要至3年时间,许多新书到发行时就成了旧书。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学习科学技术和经济
木活字印刷术: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
作者:暂无 来源:九江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1月22日,邱志强在往木活字印刷版上刷墨汁准备印刷。福建宁化从明代开始使用木活字印刷,至今保存有新旧木活字近四十余万枚,主要用于印刷家谱、经书等。现在宁化县拥有这项技艺的“谱师”仅有4人,年纪最大的已有60多岁,年龄最小的传承人邱志强也有34岁。邱志强说,由于印刷族谱生意少,他带的徒弟纷纷转行,已
全文:

11月22日,邱志强在往木活字印刷版上刷墨汁准备印刷。

福建宁化从明代开始使用木活字印刷,至今保存有新旧木活字近四十余万枚,主要用于印刷家谱、经书等。现在宁化县拥有这项技艺的“谱师”仅有4人,年纪最大的已有60多岁,年龄最小的传承人邱志强也有34岁。

邱志强说,由于印刷族谱生意少,他带的徒弟纷纷转行,已延续了数百年的“绝活”面临失传。目前他想把它开发成工艺品,希望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印刷术改变的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科技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印刷术出现之前,只有教会和富人才买得起书;而印刷术在欧洲普及之后,一个普通人用一天就能印出100本书,知识已不再是奢侈品。今天,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处处离不开印刷:从公共汽车票、公园门票和产品说明书,到您正在阅读的这本《科技生活》,再到书架上形形色色的“大部头”著作,都可以被归入“印刷品”的范畴。难以计
全文:

印刷术出现之前,只有教会和富人才买得起书;而印刷术在欧洲普及之后,一个普通人用一天就能印出100本书,知识已不再是奢侈品。

今天,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处处离不开印刷:从公共汽车票、公园门票和产品说明书,到您正在阅读的这本《科技生活》,再到书架上形形色色的“大部头”著作,都可以被归入“印刷品”的范畴。难以计数的印刷品,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带给人们便利。如果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印刷的世界”里,也并不为过。

从古老的印章、拓片和雕版,到依托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印刷,在人类追求更高的图文复制效率和精度的过程中,一代代炎黄子孙竭尽才智,为世界奉献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激光照排,并由此引发了文献复制技术的三次飞跃。

雕版印刷,古老技术趣事多

提到印刷,不少人或许都会想起一种儿童游戏:用橡皮泥捏个立方体,用指甲在一个面上划出文字或图案,然后蘸上墨汁或者彩色墨水,在白纸或白布上“实现自己的印刷梦想”。古人对文献复制的早期探索活动,以及作为第一种印刷技术的雕版印刷术,不过是这种游戏的放大。

在雕版印刷出现以前,快速复制信息的方法唯有印章,或者将纸贴在石碑上进行拓印得到“拓片”。印章文字清晰,但信息容量偏小;石碑的信息容量较大,但因为拓片是黑底白字,有可能看不清楚。因此人们想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将印章“放大”为木刻的雕版,再将纸覆在上面,用类似拓印的方法进行文献的复制。

从印章到印刷雕版的“进化”,耗去了数百年的时间。晋代的道士曾经使用一种刻有120个字的大木印来印制符咒,这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而真正意义上的雕版印刷术,到了隋唐时期方才出现。最早的一批雕版印刷作品大多是佛经,这是因为当时中国信佛者众多,佛教宣传品需求量很大,所以最适合用印刷的方法来复制。

即使在毕昇发明完善的活字印刷术之后,雕版印刷的演进依然没有停止。到了明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复制彩色图像的方法,并促成了木版彩色印刷的出现。这种印刷方法的思路非常简单,那就是将一幅画上同一色调的部分都刻在一套版上;印刷时,则使用这些版在同一张纸或绢帛上依次套印,最终得到原画的复制品。从清代到民国初期,风靡全国的年画和“门神”等民俗艺术品,正是得益于木版彩色印刷技术,才能同时保证品质和可以满足全国需求的“产量”。

活字印刷,“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在雕版印刷技术日趋成熟的同时,宋代的平民毕昇找到了一种更简便的制版和印刷方法,那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活字印刷术。毕昇本人印制的活字书籍至今还没有被发现,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研究,12世纪至13世纪初的西夏文的活字印刷品不断地呈现出来。这些西夏文印刷品既有木活字也有泥活字。其中最早的一件是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出土的3页木活字本《大藏经》,根据其上的题款,其印制时间为1139年6月至1141年8月之间。

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元代的农学家王祯改进了活字印刷刻字和排版的工艺流程。王祯选择了更容易取得的木材来制作活字,以省去胶泥刻字之后需要烧制的工序;他的另一项重要的改进,则是发明转轮排字盘,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格子里,以提高排字工人的工作效率。

在毕昇发明泥活字大约一百多年后,有关活字印刷的知识逐渐扩散到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就根据活字印刷的原理,制作了回鹘文活字用于本民族的文献印刷,世界上第一种字母活字由此诞生。

现代印刷,从“铅与火”起步

亨德里克·房龙的《人类的故事》里,有一对颇为有趣的漫画式的插图:一幅画面上,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坐在小屋里,就着油灯微弱的亮光辛勤地抄写;而在另一幅画面上,一个人站在手动印刷机前,正得意地品味着手中书本散发出来的墨香。两幅画的说明道出了它们的含义:印刷术出现之前,修道院里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抄书匠,也要用100天才能抄完一本书,这意味着只有教会和富人才买得起书;而印刷术在欧洲普及之后,一个普通人用一天就能印出100本书,知识已不再是奢侈品。

这两幅漫画背后,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事件:在中国的雕版印刷和木活字传到欧洲之后,德国人谷腾堡在1450年左右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又研制出木制印刷机。从此,欧洲人将活字印刷与机械相结合,开启了持续数百年的铅字时代。直到今天,初出茅庐的写手往往会用“文稿变成了铅字”来形容作品获得发表,尽管铅活字淡出主流印刷业已经有20多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已经说不清这个习语的来历,但铅字对人们语言的影响力仍未消退。而机械化的现代印刷,也正是从“铅与火”的时代起步的。

铅活字发明几个世纪之后,西洋“学生”超过了中国“老师”。到了清代,中国的现代印刷业,竟是由外国人回传铅活字开始的。当然,此时的活字印刷和毕昇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用铅、锡和锑铸造的合金活字,具有凝固后体积略为膨胀的特性,可以让文字的线条更为清晰。

在铅活字和与之相应的机械印刷之后,胶印和数码印刷等更先进的印刷技术陆续被发明出来。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更是结束了铅字统治中文新闻出版行业的历史,并且让汉字信息处理和排版操作变得更为快捷。

今天,印刷对于普通人来说已不再遥不可及。得益于最先进的数码印刷技术,人们可以方便地印制出只属于自己的书籍,比如婴儿的成长纪念册,或者结婚纪念照的合辑,就像他们幼年时用橡皮泥完成的第一次“印刷实践”一样。但对整个人类来说,这个“从游戏到游戏”的轮回,却凝聚着千余年的时光,以及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数字革命比印刷术还伟大
作者: 张采  来源:每日商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蔡志忠商报记者张玎摄影詹逾蔡志忠、王泽、敖幼祥,三名大师都来动漫节了!今天是台湾漫画大师的主题日活动,上午10点,在白马湖动漫广场会展中心、建国饭店会议室你都可以见到这三位大师。2009年,蔡志忠第一次来到杭州,不久后落户杭州之江凤凰·创意国际。昨天,蔡志忠又去了之江,去了他杭州的家。
全文:

蔡志忠

商报记者 张玎 摄影 詹逾

蔡志忠、王泽、敖幼祥,三名大师都来动漫节了!

今天是台湾漫画大师的主题日活动,上午10点,在白马湖动漫广场会展中心、建国饭店会议室你都可以见到这三位大师。

2009年,蔡志忠第一次来到杭州,不久后落户杭州之江凤凰·创意国际。昨天,蔡志忠又去了之江,去了他杭州的家。

蔡志忠在谈及来到杭州两年多的时间里有什么新的创作时说,他着重阐述了自己的对数字化动漫的理解,他表示今后也将涉足多媒体领域。

蔡志忠说,在他创作动漫的时间里,刚好有幸碰到了数字革命,它是一场比印刷术还伟大的革命。数字图书不用纸张印刷,不需要物流,大大降低了成本。过去一本书卖22元,现在只需要 2.2元。

因此,他认为就像柏拉图所说的,“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关心着你的前途。”因此,像他一样做动漫这行的人,也应该跳出来,为这个时代做点有前瞻性的事。

蔡志忠表示,今年,他将开始在腾讯动漫网推动多媒体书,今后还将推出在苹果手机上阅读的多媒体书。他相信,数字化对中国动漫是一次契机,数字化动漫将先在中国流行,然后才蔓延到韩国、日本、美国。

蔡志忠还认为,其实动漫的数字化改变已经开始了,现在小孩子都玩电脑,小学生的作业,公告,都是通过发e-mail来通知,按照这个趋势,基本已经不需要书了。所以再过几年,小孩子都没有买书的经验。

不过,蔡志忠也坦言,他自己目前的创作还是用传统的创作方式,喜欢自己手画。他笑着说,“最起码,画出来可以拿出去拍卖的。”

据悉,这次动漫节蔡志忠将和熬幼祥、王泽举办一个“漫画大师三人行”主题日活动,包括对话、签售、展览等。他说,三十年前,他拍的第一部动画片《老夫子》就是和他们两位合作的,三人一直希望能再度合拍动画片,而自己将做导演。

大师简介

蔡志忠:生于1948年,台湾彰化人。15岁起便开始成为职业漫画家。1976年成立龙卡通公司,拍摄了《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动画电影,曾获1981年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1983年开始创作四格漫画,出版了《庄子说》、《老子说》、《大醉侠》、《光头神探》等100多部作品。

敖幼祥:名列宝岛“漫画四大才子”之首,人称“大师兄”的。见过他作画的人都神秘地说,他画画时有一股“杀气”。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意外地“人间蒸发”,选择了隐居生活。而重出江湖后,他把目光投向中国内地,成为台湾第一个到中国内地发展的漫画家。

王泽:开创作《老夫子》,作品中的人物老夫子、秦先生、大蕃薯,成为70、80甚至90年代许多人共同的童年记忆。80多岁高

龄的王泽先生,现旅居美国洛杉矶,仍日日以创作、钓鱼为乐。

上页 1 2 3 ... 33 34 35 ... 40 41 4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