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玻璃行业冷对“一带一路”
作者: 陈娟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把童话绘在丝路上(丝路故事)
作者: 林丽鹂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宁波日报讯(记者顾玮)昨日起,8集“宁波海上丝路”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华夏文明”栏目中播出。该节目每天播出一集,每集5分钟,每日分三次滚动播出,分别是9时55分、14时30分及22时55分。“宁波海上丝路”系列节目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委外宣办配合央视四套海外频道摄制完成。节目分8集播出
全文:

童话的故乡是欧洲的丹麦,把童话绘在墙上伴随孩子成长的却是中国的企业——兰州科天集团。

在贴满水性科天“童话世界”系列壁纸的房间里,关掉灯可以出现满天繁星、海底世界、童话人物等,这些都是水性科天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门研发出的新产品。

作为传统企业的兰州科天集团,拥有水性高分子核心技术,从源头杜绝家装和家具材料有害化学物质的毒害,用科技创新变革了传统家装产业。“因为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非常大,基于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有巨大的生命力,有巨大的前景和活力。” 科天集团董事长戴家兵说。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很多传统产业,但我们不能让落后的传统产业‘走出去’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传统产业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让科技含量高、节能又环保的传统产业‘走出去’才能实现多方共赢。”戴家兵说,“科天通过高科技环保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实现了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了出口产品档次,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从坐落在丝路重镇的兰州走出,科天集团的产品已经走进了中亚、西亚并进入欧洲。“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助推下,用不了多久,科天集团的‘童话世界’系列壁纸就可以回到童话的故乡——丹麦。”戴家兵说。

林绍良:从油店学徒到“百业大王”(丝路故事)
作者: 江宝章 温海龙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老福州人或许听说过风味独特的营多面,但鲜有人知道营多面来自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营多面在印尼被称为印多面,是已故印尼首富华商林绍良旗下印多福食品公司的速食面品牌。因价廉物美,印多面迅速风靡印尼全国,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80%,甚至被认为解决了下层贫困百姓的温饱问题。林绍良1916年出生在福州福清海口镇
全文:

老福州人或许听说过风味独特的营多面,但鲜有人知道营多面来自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营多面在印尼被称为印多面,是已故印尼首富华商林绍良旗下印多福食品公司的速食面品牌。因价廉物美,印多面迅速风靡印尼全国,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80%,甚至被认为解决了下层贫困百姓的温饱问题。

林绍良1916年出生在福州福清海口镇牛宅村。22岁远涉重洋投奔印尼亲友,在花生油店当了4年学徒,后来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小本生意。创业之初虽一无所有,但凭借灵活敏锐的经营头脑,善于顺势而为,抓住居住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从为民众提供必需的衣食住行产品起步,逐步创立起一个涉及制造、商贸、金融等众多产业的跨国企业集团,赢得了“丁香大王”“面粉大王”“水泥大王”“金融大王”“百业大王”等美誉,也为居住国印尼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长期艰辛创业过程中,林绍良与印尼人民水乳交融,同呼吸共命运。他早年倾力支持印尼人民的独立事业,救助印尼独立运动领导人,甚至变卖家产支持印尼独立运动。事业有成后,他不忘回馈印尼社会,在印尼捐建的公益项目不胜枚举。

林绍良还是一位爱乡建乡、造福桑梓的楷模。1980年,林绍良就与十多位志同道合的海外乡亲,共同出资1000万美元,在家乡兴办福建省第一家外资企业清华糖厂。1987年春,由林绍良组织、以林文镜为团长的印尼工商考察团回乡考察,酝酿在福清开辟融侨开发区。他们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管理、带市场,注入10亿元人民币,建成全国第一个侨字号国家级开发区。随后又投入5亿元开发元洪投资区;建成当时福州市最大的散货泊位——松下港区3万吨级码头,还为园区引进了一批外资企业……

2012年6月10日,一颗跳动了96年的心脏戛然而止。斯人虽已逝,风范却长存,其子女继承老先生遗志,继续促进三林集团与福州在农业、能源、物流、渔业等领域开展合作,为福州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添砖加瓦。

一条路改写一座城(丝路故事)
作者: 李增伟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宁波日报讯(记者顾玮)昨日起,8集“宁波海上丝路”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华夏文明”栏目中播出。该节目每天播出一集,每集5分钟,每日分三次滚动播出,分别是9时55分、14时30分及22时55分。“宁波海上丝路”系列节目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委外宣办配合央视四套海外频道摄制完成。节目分8集播出
全文:

库特诺铁路货运站,位于波兰罗兹市远郊,因渝新欧铁路波兰至重庆首趟满载回程列车从这里发出,而变得名声大噪。

“这趟班列,是罗兹火车站有史以来开出行程最长的满载货运列车!”2014年6月12日,在发车仪式上,库特诺火车货运站站长沃依切赫.斯科日宾斯基激动的声音犹在耳边。

作为波兰和中东欧地区的交通中心和铁路枢纽,罗兹市的目标是成为中东欧乃至欧盟最大的铁路物流中心之一。每天从库特诺出发的列车,驶向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随着渝新欧铁路回程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库特诺火车站吸引了德国、捷克等周边国家向中国出口的货物在此集中。库特诺市民无疑也将迎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库特诺市市长兹毕格涅夫.布任斯基说,越来越多的库特诺市民已经感觉到,尽管与中国相隔万里,但波兰经济也搭上了“中国列车”,波兰人也能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获益,对此,他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罗兹也是波兰第三大城市和重要工业中心。渝新欧铁路的开通,使这座古老的城市重新焕发出了青春和活力。

罗兹省政府国际合作部主任亚采克.斯克维尔钦斯基告诉记者,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极大地促进了波兰和其他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发展,波兰对中国的贸易出口,迎来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

波兰基础设施与发展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亚采克.祖贝尔说,“一带一路”正将中国同欧洲国家紧密相连。波兰政府决定在未来几年内,大规模扩建罗兹火车站和库特诺集装箱货运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祖贝尔用一句中国谚语,寄望波中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玻璃器皿静静 诉说丝路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海口晚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宝鸡11月21日电(特派记者祝勇杨杰)在法门寺博物馆,多个古色的玻璃盘静静地放在玻璃箱内,这些带着明显伊斯兰风格的器皿,静静地诉说着丝绸之路繁荣历史。据介绍,1987年,考古人员在法门寺意外发现了地宫中室,里面有20件琉璃器皿,其中11件的纹饰有着典型的伊斯兰风格。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物账碑
全文:

本报宝鸡11月21日电(特派记者祝勇杨杰)在法门寺博物馆,多个古色的玻璃盘静静地放在玻璃箱内,这些带着明显伊斯兰风格的器皿,静静地诉说着丝绸之路繁荣历史。

据介绍,1987年,考古人员在法门寺意外发现了地宫中室,里面有20件琉璃器皿,其中11件的纹饰有着典型的伊斯兰风格。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物账碑》记载看,“琉璃”在唐代确指“玻璃”,出现于公元前16世纪或15世纪的两河流域,其后埃及开始生产,到古罗马时期,琉璃生产已十分繁荣。相比之下,古代中国并不擅长制造琉璃。

景区内导李佩表示,据专家考证,这些琉璃器皿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与珠宝、香料等作为商品传入我国的。当时,繁荣的大唐帝国吸引了全世界目光,西部的“大食”通过丝绸之路与大唐进行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往来。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皿,大部分属于伊朗内沙布尔地区生产,是9世纪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阿拔斯王朝的产品。

琉璃不仅促进了中国琉璃的制造,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载体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当时的中国有着成熟的青铜、玉、陶器、漆器制造,完全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器具的需求,但琉璃制品的材质却有着其独特的优点。因此,在受到格外珍视时,模仿制造也随之而来。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中国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以及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不断发生的碰撞、交融、互鉴。

两位荷兰80后自驾穿越丝绸之路(丝路故事)
作者: 刘歌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宁波日报讯(记者顾玮)昨日起,8集“宁波海上丝路”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华夏文明”栏目中播出。该节目每天播出一集,每集5分钟,每日分三次滚动播出,分别是9时55分、14时30分及22时55分。“宁波海上丝路”系列节目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委外宣办配合央视四套海外频道摄制完成。节目分8集播出
全文:

3个月,两万公里,横穿11个国家,从上海到鹿特丹,驾车穿越丝绸之路,一路纷呈的风景……这是两个荷兰小伙子逐梦、圆梦的故事。

马伦.斯卓克和罗吉尔.皮克尔,一个1984年出生,一个1988年出生,在鹿特丹出生、长大,后来到中国留学、工作,在上海生活,从陌生、好奇,到了解、理解,他们深深喜欢上了中国。

“我们想用自己的努力和亲身自驾经历,穿越中国至荷兰,重走丝绸之路,向世界诠释一个全新的中国!”两个荷兰80后告诉记者。

边开边拍,乐而忘忧。在甘肃北部,他们被四处林立的风能发电站震撼了,马伦即兴“出镜”说:“此处是中国通往清洁能源的康庄大道,不管谁来到这,都能和我一样理解为何在这建风能发电站……”这时被吹得头发直立、顽皮的罗吉尔闯进镜头,声嘶力竭地喊:“因为这里的风有点大啊!”

重走丝绸之路,不只是激情梦想,需要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一路上,要穿越沙漠、戈壁……他们坚持全程用中国装备。从汽车到背包,从带着探照灯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从笔记本电脑、运动摄像机到充电器、手机……全部是中国制造。连发型也不例外,在走出中国国门的最后一站——乌鲁木齐,他们特意找当地理发师理了一个中国发型。

一路风吹日晒,马伦和罗吉尔抵达鹿特丹时,众多荷兰媒体云集。罗吉尔年迈的祖母第一个上前拥抱他,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深深拥吻着怀里的孙子,满面泪水。

为何要穿越丝绸之路?他们告诉记者,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与在荷兰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更忙碌,“在中国每日的所见所闻,不断给予我们惊喜。而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分享的——一个‘全新的中国’。”罗吉尔说,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今天的中国,并不是如同西方世界原有的、过时印象中的东方古国,而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现代化的中国。

西安艺术家剪出“丝路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西安晚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丝绸之路剪纸(部分)本报讯5幅一人多高的大型剪纸,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古丝绸之路贯通中国与中亚的辉煌历史。昨日,记者在西安剪纸学会会长韩靖工作室,看到了这一由陕西民间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系列剪纸作品。“丝路剪纸”系列作品共5幅,每单幅剪纸都高2米左右,宽70厘米。内容分别为“张骞
全文:

丝绸之路剪纸(部分)

本报讯 5幅一人多高的大型剪纸,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古丝绸之路贯通中国与中亚的辉煌历史。昨日,记者在西安剪纸学会会长韩靖工作室,看到了这一由陕西民间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系列剪纸作品。

“丝路剪纸”系列作品共5幅,每单幅剪纸都高2米左右,宽70厘米。内容分别为“张骞出使西域”“盛世长安”“波斯商人”“罗马来朝”和“天山来客”。为完成这些大型剪纸,韩靖花了数月研究构图,查找资料,并最终用一个月的时间剪制完成,剪纸作品融入了陕西传统剪纸技法,同时借鉴了不少其他艺术中的设计元素,“比如设计西域路途中的骆驼和波斯商人的形象时,我就是采纳了在观看唐三彩中得到的灵感。”

韩靖表示,“中国剪纸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中国剪纸在唐代就随造纸术一起流传西方世界,可以说是由长安经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国剪纸的走向世界。自己通过剪纸展现丝绸之路,就是向古老的文明致敬。”

文/图 记者 孙欢

佛山如何讲好“新丝路故事”
作者: 张培发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伴随着中国吹响“一带一路”的新号角,佛山制造“走出去”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空间格局,佛山企业也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走出去”的强烈冲动。那么,佛山该如何讲好“新丝路故事”?以全球眼光认清新的比较优势,是佛山进军“新丝路”的基础;以信息技术支撑“网络丝路”的运作,是佛山打开“新丝路”的新挑战;以政企互动破
全文:

伴随着中国吹响“一带一路”的新号角,佛山制造“走出去”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空间格局,佛山企业也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走出去”的强烈冲动。

那么,佛山该如何讲好“新丝路故事”?以全球眼光认清新的比较优势,是佛山进军“新丝路”的基础;以信息技术支撑“网络丝路”的运作,是佛山打开“新丝路”的新挑战;以政企互动破解信息不对称,是佛山融入“新丝路”的必然选择。

一百年前,“下南洋”掀起了佛山人“出海”迁徙的浪潮;一百年后,“新丝路”将开启佛山资本“出海”布局的新篇章。

3月28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文件,明确18个省市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及对外合作重点方向。这个极富想像力的战略将推动中国从资本输入国向输出国、从实物商品制造国向货币输出国的转变。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广东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口和贸易中心之一,而位于三江汇流处、紧邻珠江出海口的佛山一直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史载,北宋初年,佛山就设立了“市舶务”机构,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之事。到了明清时期,佛山瓷器、铁锅、布匹、药品等手工业更源源不断运往海外各地。市民熟悉的“广州十三行”,其许多外销货品也均源自佛山这座岭南小镇。

顺着海上贸易开辟的航线,近代不少佛山人更上演了各种惊心动魄的“下南洋”故事,出海“闯天下”。岭南天地里的简氏别墅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简照南、简玉阶兄弟生产的飞马、双喜牌卷烟享誉国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佛山孕育了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出”佛山更成为这座城市内在从未间断的冲动。上世纪90年代,以佛山为代表的“广货北伐”,在大江南北缔造了“喝珠江水、吃广东粮、穿岭南衣、用粤家电”的传奇。进入新世纪,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佛山制造更开启了在全球“攻城略地”的新步伐,每天,一艘艘满载着佛山制造的货轮顺西江而下,通过珠江入海口驶往世界各国,成就了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的声誉。

如今,伴随着中国吹响“一带一路”的新号角,佛山制造“走出去”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空间格局。统计显示,过去一年,佛山赴境外投资的项目达26个,同比增长13.04%,总投资额达4.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这组数据足以说明,佛山企业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走出去的”强烈冲动。

那么,佛山该如何讲好“新丝路故事”?

以全球眼光认清新的比较优势,是佛山进军“新丝路”的基础。30年来,以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凭借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成功嵌入全球产业的加工环节,从而造就庞大的制造业集群。如今,在东南亚地和内陆地区崛起的背景下,佛山制造业所拥有的成本优势已经日渐缩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30多年的成长历练之中,佛山累积了大量的工业资本,沉淀出一套相对成熟的制造业体系及技术,同时还拥有很多地区难以企及的优势产能。这三者共同奠定了佛山“走出去”的基础优势。

以信息技术支撑“网络丝路”的运作,是佛山打开“新丝路”的新挑战。有研究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代丝绸之路共同点在于贸易,但与古代巨大的差别是今天有“互联网+”支撑。从跨境电商物流角度来与海上、陆路结合看,今天的丝绸之路本质上就是网上丝绸之路,是制成品的网上销售、网下跨境配送的现代丝绸之路。因此,佛山既要注重线下丝路的开拓,更要关注“网上丝路”的拓展,寻找在“网络丝路”中的独特定位。

以政企互动破解信息不对称,是佛山融入“新丝路”的必然选择。过去三十年,佛山制造主要紧盯欧美发达国家,比较熟悉先进地区的文化与市场。而“新丝路”沿途所经之地,各国文化习俗与政治制度、市场规则差异巨大,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将是无法忽视的一个“障碍”。如何克服这种障碍?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各种协作平台,让企业走得稳、走得好,另一方面企业则要进一步发挥自身能动性,培育全球化思维和跨国管理技能。

以双向互通思维变“出口”为“入口”,是佛山拓展“新丝路”的新课题。“新丝路”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一路南下南海,一条线路绕过印度洋直通欧洲等地,另一条线路向南太平洋出发,抵达南美洲诸国。航线所过之地,几乎都是新兴的市场空间,为佛山输出优势产能和资本提供了“出路”。反过来看,这两条线路也联系着世界多种文明和文化,在相互碰撞与交流之中,将可为佛山嫁接国际各种资源提供“入口”,让佛山拥有在更高层面上、更广范围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

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徐徐启幕之际,古老而现代的佛山将上演一个全新的“下南洋”故事。一座有着多地无法比拟的优势产能和工业资本的城市,加上琴瑟和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将在“新丝路”上如何完成全球化布局,书写出怎样的经济新梦,这是一个让人期待而又充满无限想象的事情。

张培发

陕西皮影亮相哈萨克斯坦以丝路故事为主题
作者:暂无 来源:阳光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近日,由大唐西市和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丝路的故事——陕西皮影展》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精彩亮相。本次展览展出了20组112件皮影作品,其中包含了国家级皮影大师汪天稳先生收藏和制作的精品。此次展出的皮影反映了中国古代关于丝绸之路的戏剧故事和场景,例如《昭君出塞》、《西游记》、《贵妃
全文:中国民间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古都西安则是皮影戏的发源地。皮影戏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早在十三世纪皮影戏就远播海外,人们亲切的称它为“中国影灯”。据悉,本次展览为期两个月,将于2015年12月30日结束。 西部网
“我的第二个家”(丝路故事)
作者: 付妍 孙天仁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宁波日报讯(记者顾玮)昨日起,8集“宁波海上丝路”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华夏文明”栏目中播出。该节目每天播出一集,每集5分钟,每日分三次滚动播出,分别是9时55分、14时30分及22时55分。“宁波海上丝路”系列节目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委外宣办配合央视四套海外频道摄制完成。节目分8集播出
全文:

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肯尼亚小伙子本森与记者 侃侃而谈,一口流利的汉语,清晰准确的表达,大家都感到心贴得很近。

为什么选择学习中文?本森说,在肯尼亚,很多人掌握英语、法语等多个西方语种,对他来说,能掌握一门汉语这样的东方语言,就会比别人多一些机会、多一点优势。

2009年,本森考入内罗毕大学汉学系。当时,家人不同意,女朋友也不理解。“开始觉得汉语真的很难学,和自己的母语完全不一样”。中文的四个声调难以把握,写汉字一笔一画让人头痛,千奇百怪的方言更给他带来很大困扰……但是,有梦想就要坚持,能坚持就有收获。

从大二开始,本森为一些在非中资企业做兼职翻译,每天能赚到100元人民币,当地的工作机会很少,这样的收入着实不低。毕业后,他又为一些旅行社做中国游客的导游翻译工作,一天能赚到600元人民币。跟同期毕业的朋友相比,他的收入要高出一大截,而且一个月只需工作十几天。很多人对他说:本森,你做了一个最好的选择!

2013年,本森决定继续学业。他拿到了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前往天津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本森知道,中国很大,机会更多!

肯尼亚曾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当地人比较熟悉欧洲文化。本森来到中国后,深深地喜欢上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国人礼貌谦让、热心助人,在中国没有种族主义。到了中国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没人欺负你”。

本森说,中国从来不是一个侵略的民族,不滥用武力。只有中国把非洲国家当兄弟,帮助非洲修路搭桥,为普通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我时常对爸爸妈妈说,这条路是中国修的,那座桥是中国建的……现在肯尼亚人都对中国修建的基础设施啧啧称赞。”

在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本森正在内罗毕大学实习,担任汉语教师。“孔子学院就是我的第二个家,这里的汉语老师像我的亲人一样。”本森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规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非经贸合作紧密,文化交流频繁,这对我意味着机会无限……”

上页 1 2 3 ... 72 73 74 ... 78 79 8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