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两万公里,横穿11个国家,从上海到鹿特丹,驾车穿越丝绸之路,一路纷呈的风景……这是两个荷兰小伙子逐梦、圆梦的故事。
马伦.斯卓克和罗吉尔.皮克尔,一个1984年出生,一个1988年出生,在鹿特丹出生、长大,后来到中国留学、工作,在上海生活,从陌生、好奇,到了解、理解,他们深深喜欢上了中国。
“我们想用自己的努力和亲身自驾经历,穿越中国至荷兰,重走丝绸之路,向世界诠释一个全新的中国!”两个荷兰80后告诉记者。
边开边拍,乐而忘忧。在甘肃北部,他们被四处林立的风能发电站震撼了,马伦即兴“出镜”说:“此处是中国通往清洁能源的康庄大道,不管谁来到这,都能和我一样理解为何在这建风能发电站……”这时被吹得头发直立、顽皮的罗吉尔闯进镜头,声嘶力竭地喊:“因为这里的风有点大啊!”
重走丝绸之路,不只是激情梦想,需要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一路上,要穿越沙漠、戈壁……他们坚持全程用中国装备。从汽车到背包,从带着探照灯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从笔记本电脑、运动摄像机到充电器、手机……全部是中国制造。连发型也不例外,在走出中国国门的最后一站——乌鲁木齐,他们特意找当地理发师理了一个中国发型。
一路风吹日晒,马伦和罗吉尔抵达鹿特丹时,众多荷兰媒体云集。罗吉尔年迈的祖母第一个上前拥抱他,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深深拥吻着怀里的孙子,满面泪水。
为何要穿越丝绸之路?他们告诉记者,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与在荷兰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更忙碌,“在中国每日的所见所闻,不断给予我们惊喜。而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分享的——一个‘全新的中国’。”罗吉尔说,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今天的中国,并不是如同西方世界原有的、过时印象中的东方古国,而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现代化的中国。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近日接受了比利时国家电视台丝路报道团现场采访,讲述了丝绸之路和起点西安的故事。
据悉,比利时是欧洲较早全程报道丝绸之路的电视台。目前丝路在欧洲各国正在升温。此次比利时丝路采访团将用50天时间采访丝路沿途各国主要景点,并请当地专家进行解读。
肖云儒去年走过丝路八国,因此特别邀请他讲述沿途故事。肖云儒透露,采访主要从长安出发的古代丝路对中国的发展做过的贡献,如何帮助中国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新丝路的发展前景如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访谈的外景地是西安大庆路大型户外丝绸之路群雕,同时还展示了西安南门广场夜景等。
据悉,此次制作的节目将覆盖全欧洲播出,首站采访西安,而后经兰州、敦煌、新疆,进入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再由里海进入高加索地区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三国,然后由俄罗斯、波兰、德国回到比利时。
华商报记者 刘慧
张培发
一百年前,“下南洋”掀起了佛山人“出海”迁徙的浪潮;一百年后,“新丝路”将开启佛山资本“出海”布局的新篇章。
3月28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文件,明确18个省市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及对外合作重点方向。这个极富想像力的战略将推动中国从资本输入国向输出国、从实物商品制造国向货币输出国的转变。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广东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口和贸易中心之一,而位于三江汇流处、紧邻珠江出海口的佛山一直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史载,北宋初年,佛山就设立了“市舶务”机构,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之事。到了明清时期,佛山瓷器、铁锅、布匹、药品等手工业更源源不断运往海外各地。市民熟悉的“广州十三行”,其许多外销货品也均源自佛山这座岭南小镇。
顺着海上贸易开辟的航线,近代不少佛山人更上演了各种惊心动魄的“下南洋”故事,出海“闯天下”。岭南天地里的简氏别墅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简照南、简玉阶兄弟生产的飞马、双喜牌卷烟享誉国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佛山孕育了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出”佛山更成为这座城市内在从未间断的冲动。上世纪90年代,以佛山为代表的“广货北伐”,在大江南北缔造了“喝珠江水、吃广东粮、穿岭南衣、用粤家电”的传奇。进入新世纪,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佛山制造更开启了在全球“攻城略地”的新步伐,每天,一艘艘满载着佛山制造的货轮顺西江而下,通过珠江入海口驶往世界各国,成就了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的声誉。
如今,伴随着中国吹响“一带一路”的新号角,佛山制造“走出去”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空间格局。统计显示,过去一年,佛山赴境外投资的项目达26个,同比增长13.04%,总投资额达4.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这组数据足以说明,佛山企业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走出去”强烈冲动。
那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佛山该如何借力“一带一路”继续勇闯天下?
首先,佛山应认清自身在“新丝路”中比较优势。30年来,以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凭借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成功嵌入全球产业的加工环节,从而造就庞大的制造业集群。如今,在东南亚地和内陆地区崛起的背景下,佛山制造业所拥有的成本优势已经日渐缩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30多年的成长历练之中,佛山累积了大量的工业资本,沉淀出一套相对成熟的制造业体系及技术,同时还拥有很多地区难以企及的优势产能。这三者共同奠定了佛山“走出去”的基础优势。
其次,佛山应辩证认识“新丝路”的双向互通作用。“新丝路”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一路南下南海,一条线路绕过印度洋直通欧洲等地,另一条线路向南太平洋出发,抵达南美洲诸国。航线所经之地,几乎都是新兴的市场空间,为佛山输出优势产能和资本提供了“出路”。反过来看,这两条线路也联系着世界多种文明和文化,在相互碰撞与交流之中,将可为佛山嫁接国际各种资源提供“接口”,让佛山拥有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
第三,佛山该如何向“新丝路”进军?过去30年,佛山制造主要紧盯欧美发达国家,比较熟悉先进地区的文化与市场。而“新丝路”沿途所经之地,国家与地区不计其数,各国文化习俗与政治制度、市场规则差异巨大,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将是无法忽视的一个“障碍”。如何克服这种障碍?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各种协作平台,让企业走得稳、走得好,另一方面企业则要进一步发挥自身能动性,培育全球化思维和跨国管理技能。
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徐徐启幕之际,古老而现代的佛山将上演一个全新的“下南洋”故事。一座有着多地无法比拟的优势产能和工业资本的城市,加上琴瑟和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将在“新丝路”上如何完成全球化布局,书写出怎样的经济新梦,这是一个让人期待而又充满无限想象的事情。
互动方式:留言或投稿可发至nfrbfsgc@126.com,或扫描“南方网佛山频道”与“佛山微观察”微信二维码。
丝绸之路剪纸(部分)
本报讯 5幅一人多高的大型剪纸,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古丝绸之路贯通中国与中亚的辉煌历史。昨日,记者在西安剪纸学会会长韩靖工作室,看到了这一由陕西民间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系列剪纸作品。
“丝路剪纸”系列作品共5幅,每单幅剪纸都高2米左右,宽70厘米。内容分别为“张骞出使西域”“盛世长安”“波斯商人”“罗马来朝”和“天山来客”。为完成这些大型剪纸,韩靖花了数月研究构图,查找资料,并最终用一个月的时间剪制完成,剪纸作品融入了陕西传统剪纸技法,同时借鉴了不少其他艺术中的设计元素,“比如设计西域路途中的骆驼和波斯商人的形象时,我就是采纳了在观看唐三彩中得到的灵感。”
韩靖表示,“中国剪纸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中国剪纸在唐代就随造纸术一起流传西方世界,可以说是由长安经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国剪纸的走向世界。自己通过剪纸展现丝绸之路,就是向古老的文明致敬。”
文/图 记者 孙欢
晚清的新训蒙教材,教人善待邻居。
“慎节饮食”,也是重要一课。
《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刊出的“西人东渡”的故事。
“泰坦尼克号”事件被写入了商务印书馆编写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材中。
启蒙教育经历千年未有之巨变《三字经》《千字文》淡出 教材向外来世界打开大门
《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大学》、《四书》……这些国人至今耳熟能详的典籍,是上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之前流行于各私塾的启蒙教材。
“早起身,下床去,先洒水,后扫地,开窗门,抹台椅,洗完面,梳条辫,见先生,要叫声……”这是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流行于南粤的新训蒙“三字经”,虽然形式依旧传统,但内容浅显活泼,大大拉近了与儿童的心理距离。
“时船中电灯照耀如白昼,乐工奏曲不改常度,久之,乃易其欢愉之调,而为庄重之歌。歌曰:‘上帝乎,吾将近汝’。自船沉,歌声乃随之俱沉,歌声乃随之俱沉于海底……”这是辛亥革命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材中一篇介绍“泰坦尼克号”事件的文章,课本出版时,距“泰坦尼克号”事件的发生只有两个月。
伴随着内容的变化,100多年前的启蒙课堂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巨变”,回顾这一段历史,或许我们更能直观地理解“进步”的曲折与艰难。
采写/广州日报 记者王月华
图片提供/文仕文化博物馆
(本专题资料由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提供,在此特别致谢。)
晚清私塾
初级课:《三字经》《千字文》中级课:《百家姓》《成语考》
请读者原谅我的无知,我一直以为废除科举考试是很遥远的事儿了,一翻资料才知道,原来它就发生在1905年,距今刚好110年。在科举制度废除前后,在启蒙教育这一行里唱主角的,当时就是私塾,当时广州就有80多家。
这些私塾分三类,一类是塾师要么在自己家里,要么在街面上租个铺面开馆授徒,这叫“家塾”;一类由宗族出钱,延师教学,本族弟子免费入读,这叫“义学”;还有一类是那些更有钱的人家,聘请老师来家讲课,这叫 “坐馆”。
不管是哪一类,课程内容都差不多,孩子刚入学,先读《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词句,其实是当时最为初级的识字教材。不过,现在很多人把它们当做国学经典来贩卖给公众,这就有点“着三不着两”了。
读完《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接下来就要读《千家诗》、《百家姓》、《成语考》……这些算是中等课程的内容。如果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学会识字算账,以后好帮补家计做买卖,那学完“中级课程”就差不多了;但如果有志于参加科举考试,那就还得继续苦读《四书五经》。不过,这已是高级课程,不能再算入“启蒙课程”的范畴了,这里我们也暂且打住不说。
有趣的是,在传统私塾里,先生和学生不是“面对面”坐着的。查看当年的老照片,阴暗的私塾内,先生高坐最后一排,前面几排的学生背对着他,个个摇头晃脑做读书状。这在今人看来很奇怪的安排,在当时自有它的道理,反正老师也没有什么讲解,就是一遍遍念,念到背熟为止。所以,那时的私塾总是市面上最喧闹的地方之一,用晚清年间来到广州的传教士卫三畏的话来说,私塾里的每个孩子“都像拍卖商一样大声叫喊”。
1875年7月一期《纽约时报》则刊登了一篇题为《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的文章,作者对孩子们一上学就读圣人的言论表示莫名惊诧。因为在英国,没人能够想象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够正确理解希腊罗马哲学家的经典著作。不过,后来他也发现了,其实,在中国传统私塾的课堂上,学生是否“理解”并不重要,能够机械地背诵出来,为将来的考试做好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新学课堂
“泰坦尼克号”故事 进入国文课本
1903年,日薄西山的清政府颁布了《初等小学堂章程》和《高等小学堂章程》,一方面要求各地私塾改进教学,一方面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开办正规小学堂。1905年,科举考试终于被废除,传统启蒙教材在私塾里再无“一统江湖”的能力。
新版《三字经》童趣盎然
广州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新教材流行起来的速度也特别快。在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提供的材料中,记者看到了上世纪初流行于广州的一套新训蒙教材,“早起身,下床去,先洒水,后扫地,开窗门,抹台椅,洗完面,梳条辫,见先生,要叫声……”这是“新版《三字经》”;“同台食饭、手足莫横,若要饮汤,让人起羹……”,这是“新版《千字文》”;“记得细时好,跟娘去饮茶,门前磨蚬壳,巷口拨泥沙,只脚踩狮狗,屈针钓鱼虾”,这是“新版《幼学诗》”,这套新训蒙教材虽然还是文言形式,一改说教口吻,用词浅显活泼,特别符合孩子的天性,所以出版后风行南粤,直到现在很多老人家都还能背得出来。说来也巧,这套新训蒙教材的作者,就是我们曾在“先生”系列里介绍过的岭南启蒙教育先驱陈子褒。
1903年虽是清政府开办正规学校的开始,但在广州,新式学堂的出现要早得多。据《广东省志·教育志》的记载,早在1898年,教育名流邓家骧就在西关创办了时敏学堂,附设时敏小学;同一年,邓尔雅和杜枚叔等又在今天的高第街附近开办了启明小学,之后,路得女学、述善小学等小学先后开办。辛亥革命之后,新式学堂的开办也大大加速,到1925年,全市公立小学已增加到70多家。
随着革新脚步的加快,启蒙教材里也有了越来越多“外面世界”的影子。大家都知道,“海上丝绸之路”是现在的一个大热话题,其实,早在1902年出版的《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就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在题为《欧洲列国之东渡》的章节之下,教科书作者、一代名流丁宝书先生将“欧人东渡之原因”、“葡萄牙人之东渡”、“西班牙人之东渡”、“英法荷兰人之东渡”等历史事实一一说明,虽然每个话题不过百余字,但足以能让孩子理解历史全貌。更有意思的是,这套教科书开宗明义,要“叙过去进化之现象,为未来进化之引线”,可见进化论对当时知识界的影响之深。
老师坐轿子赶场兼课
除了“海上丝绸之路”,“泰坦尼克号”事件被写入教科书,是我这次搜索资料时的又一大发现。这一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材用整整两篇课文介绍了“泰坦尼克号”(当时译为“铁达尼号”)遇险事件。让人钦佩的是,教材出版的时候,距“泰坦尼克号”事件的发生不过两个月时间,可见商务印书馆的反应之快。若要细究原因,那就得说到当时各书商在教科书出版市场上的激烈竞争的很多细节了,这里不便过多展开。且让我们读一段教材中的原文:“时船中电灯照耀如常,俨如白昼,乐工奏曲不改常度。久之,乃易其欢愉之调。而为庄重之歌。歌曰:‘上帝乎,吾将近汝。’自船沉,歌声乃随之俱沉于海底……是役也,船员无不以死守职,秩序井然。旅客之舍身救人者,不可胜数,妇女亦镇定,罕闻啜泣声。闻有依恋其夫誓不愿行者,船员亦听之,不相强也……”这样的文字的确能让孩子真实地体会到人性的美好。当然,到了今天,文言文的形式是不能再学了,但这些文字里所蕴含的尊严和真诚,仍然值得教育者们借鉴。
不过,替那时的老教材说了这么多好话,可不代表那时的教育有多完美。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总会有很多人“适应不良”。不信,让我们翻开昔日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总务处主任罗宗堂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第7辑《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上。罗老先生在文中回忆道,清末民初的各家学堂,教师都有听差伺候,每当上课铃响时,就有听差走到教员休息室,鞠躬请驾,教员们这才施施然拿起粉笔,走进教室,而且,虽然各校都按章程开了图画、手工、音乐、物理和化学课,但由于老师奇缺,所以兼课者大有人在,他们往往“以轿代步”,忙起来连午饭都在轿子里解决。可很多兼课者能力也相当一般,上实验课不会操作实验仪器的,上地理历史课连挂图都没有一张的,上音乐课唱点流行粤曲小调的,在课堂上比比皆是。这些当时人们见怪不怪的现象也提醒着我们,千万别过于美化那个时代的教育,从而歪曲了事实。
精彩声音:“充分发挥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媒体间的产品互换和交流,新闻和信息互刊互播,推动和加强沿途国家间的交流和了解,让媒体成为交流的机制化载体。只有媒体合作激发出正向效应,‘丝路报道’才能更加有效有力。”
中国有句古语: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今天来自不同国家的媒体友人济济一堂,为了共同的目标和话题,那就是中国“一带一路”中的“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黑龙江虽然地处中国北部边陲,但现在她迎来了新的繁荣期和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黑龙江日报》作为黑龙江省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承担传播“龙江丝路带”的战略理念,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价值认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2014年开始,刊发“龙江丝路带”的新闻稿件达200余篇,刊发理论文章近350篇。
“龙江丝路带”遍地是精彩,处处有故事,是座新闻的富矿。为给“龙江丝路带”注入更多正能量、新风采,媒体要建立互联互通互动的链接共同体,着力当好记录者,讲好“丝路故事”。恪守客观理性,真实、及时、生动地报道“龙江丝路带”沿线国家及主要地区的发展进步,建设性地推动这项振兴区域、造福沿线、普惠人民的大业;为促进不同国家和人民的相互理解,多渠道传播正能量,坦诚客观地报道各国的新闻信息、文化观念、风土人情,以开放交流之心,扬和谐友谊之情,通过各种策划活动和多渠道传播,当好阐释者,传扬丝路精神;媒体应成为区域间文化交流合作的机制化载体,当好推动者,促进丝路合作。充分发挥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媒体间的产品互换和交流,新闻和信息互刊互播,推动和加强沿途国家间的交流和了解,让媒体成为交流的机制化载体。只有媒体合作激发出正向效应,“丝路报道”才能更加有效有力。
下一步,《黑龙江日报》将开设“龙江丝路专刊”,集团都市类报纸《生活报》将开设专栏。还将与《内蒙古日报》合作,共同发起“中蒙俄”两省三国四报“一带一路”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将组织20人采访团队挖掘和采集“丝路风情”、“丝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