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郑方坤为钱谦益作传,对钱氏被捕曾有“已而当轴者修前隙,必欲置之死地。复罗织前科场事以奏,刊章急征,银铛被体,身填牢户,命如悬丝。”的描写,足见“刊章,即印行板榜”说法是符古合今的。这样,汉灵帝“刊章捕俭等”似乎就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关了。
纸的发明与发展是印刷术发明的先决条件。1957年西安霸桥西汉早期墓中(约汉武以前,公元前140年前)出土了一块用纸包裹的铜镜,这种纸据专家化验,系麻纸。这是至今所见世界上最早植物纤维纸。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发现了西汉宣帝刘询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纸,也是麻纸。《东观汉记·蔡伦传》称伦“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敞布鱼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事实上蔡伦之前早已有纸。早在“刊章捕俭等”以前300年就有了霸桥纸;前200年又有新疆罗布淖尔纸;前65年即东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方法。其次看墨的出现。人造墨的出现传说始于黄帝。有说田真造墨的,有说周宣王时邢夷作墨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图案已有很多是用墨描绘。近年出土的战国、秦、汉竹木简也都是用墨书写。汉代宫中已有专门掌管纸、笔、墨、封泥的官员。官员每月可得到隃糜大墨、小墨各一枚。曹子建诗“墨出青松琗,笔出狡翰”。这是在东汉后期出现小规模印刷品的先决条件之一。技术上与雕版印刷术直接相关的鉥印。鉥印就是图章,也称戳子或手戳。我国鉥印技术出现很早,现存的集古印谱所录先秦古印,尤其是秦汉古印为数不少,至少在官员中已普遍应用。鉥印并不都是刻的,其中不少是用母范铸成。但古鉥印中,不论是石、骨或金属,确实有一大部分是刻成的,刻制的阳纹印鉴与雕版技术有一脉相通之处。1925年日本人在朝鲜发掘汉墓,于柩中发现过一方木质印,上刻“五官椽王旴印”。同时出土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年款漆盘一个。证明此墓遗物是永平十二年以前制。木质印不能用母范,只能用刀刻。这种技术与雕版相比,除字数多寡和规模大小有区别外,就雕刻技术而言大概毫无二致了。清道光李元复《常谈丛录》“书籍自雕鑴板印之法行,而流布始广,亦借以永传。然创之者初不必甚难,以自古有符玺可师其意,正无待奇想巧思也。”正说明古代雕鑴与后来雕版在技术上是相通的。
但是自东汉末年以来,日趋动荡。中经三国、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不迭,战乱连年不休。经济凋敝,文化委顿。隋朝虽完成统一但其历史短暂,似也不具备发展这种雕版技术的条件。只有到了唐朝,国家进一步统一,雕版印刷术也随之发展,并出现像《金刚经》那样成熟的印刷品,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下>
李致忠
忽而如微风拂过水面一般轻盈,忽而方圆变换,组成不同形状。897块字模整齐排列,在目不暇接的变换中,唯一不变的是字模组成的汉字——“和”,它以不同时代的不同字体,出现在 “微风”和“徐波”之中,方圆之内。 这是8月8日晚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字模表演,展现了古老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神奇魅力。壮观的演出景象倾倒了“鸟巢”内的中外观众,世界也为之惊叹。 不过,同样在观看开幕式的荷兰人伯恩特·施奈德斯却另有想法。 ■荷兰市长写信抗议 施奈德斯是荷兰小城哈勒姆市的市长,身为一方父母官的他,对“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一说提出了抗议。据荷兰媒体报道,8月11日,施奈德斯给北京市长写了一封抗议信,声称印刷术是荷兰人科斯特发明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他在信中说,虽然开幕式很精彩,但也有不少瑕疵,“印刷术是由哈勒姆市市民科斯特于公元1400年前发明的。”信中,施奈德斯还附了一张科斯特雕像的照片。 印刷术是荷兰人发明的?“这怎么可能呢?”众多网友纷纷以“无稽之谈”、“可笑”等言论表达对信件内容的不满。 施奈德斯的说法也引起了部分荷兰华人的不快。阿达是生活在哈勒姆市的一名年轻华侨,在听说这位市长的行为时表示,“觉得很奇怪,不可理解”。阿达告诉记者:“我正考虑联系当地华人华侨给施奈德斯市长写抗议信。” ■德国人是“印刷之父”? 阿达要写抗议信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是每个中国人从小便牢记于心的。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 施奈德斯的抗议尽管刺耳,但也让国人意识到,世界对于印刷术发源有争议。事实上,西方人普遍认为德国人古滕贝格是“印刷之父”。至于施奈德斯所提到的科斯特,在西方虽有过争议,但已不是主流意见。 据旅德华人周坚介绍,古滕贝格的字母活字印刷术是德国人的骄傲,其独到之处是古滕贝格在先人印刷技术的基础上,以大小写字母及其他书写符号作为单元,从而能够印刷任意词汇组合。为此,在古滕贝格的家乡美茵茨市,市政府专门建了一座古滕贝格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所接待的客人中间,不少是来自德国各地的中小学生。 而对于印刷术起源于中国,西方普通民众要么闻所未闻,要么一知半解。在英文维基百科的描述中,尽管提及了中国可能最早拥有了印刷术,但它还是确认 “印刷术于1439年由德国金匠古滕贝格发明”。在德文维基百科中,同样没有明确提到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只是含糊地表示,“这种印刷方式可能在1040年在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其后就重点着墨于古滕贝格发明了印刷术。 ■“古滕贝格”承认毕昇最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古滕贝格”的德国官方网站上却有如此一段话:实际上印刷技术在东亚有着更早的传承,在比古滕贝格出生的公元1400年早好几百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活字印刷系统。 显然,在德国的学术界和官方语言中,并没有否认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历史事实,但是他们强调相对于先行者来说,古滕贝格提出了一整套印刷系统,并使它能够市场化运作。 事实上,对于德文维基百科模糊中国印刷历史的做法,一些德国有识之士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维基百科也因此开辟了一个专门的页面进行讨论,网页上有文章指出,“这是欧洲中心主义的表述……” 正如德国媒体所说,“如果有人想告诉中国人,是一位德国人发明了印刷术,那中国人会很诧异。”但显然,在德国还有相当多的人对“中国人的诧异”会感到诧异。 ■中国需要加强文化展示 “印刷术起源于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印刷博物馆秦国林告诉记者,“但东西方的确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差异。” 秦国林介绍,从时间上来说,毕昇的泥活字比古滕贝格的金属活字早400多年;从技术上来说,中国与西方的活字印刷只有材料上的不同,原理是一样的。因此,是中国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西方学术界和官方也都认同。 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却在西方普通百姓心中有着不同的认知。中国印刷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曹之教授认为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中国的泥活字很少,没有大规模应用,当时的活字印刷品也未能流传于世,而古滕贝格发明了印刷设备,机器生产带动了印刷术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是中国在对外文化展示上做得不够,并没有引起西方人的普遍关注,而西方媒体对古滕贝格发明印刷术的大量报道,自然而然就在西方民众中形成了印刷术起源于德国的认识。 “这需要国人反思。”旅居德国20多年的周坚感叹道。 (据《国际先驱导报》)
晨报讯: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荷兰小城哈勒姆市市长日前给北京市长写了一封抗议信,声称活字印刷术是荷兰人发明的。
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了古老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神奇魅力。但观看开幕式的哈勒姆市市长伯恩特·施奈德斯却另有想法。据荷兰媒体报道,8月11日,施奈德斯给北京市长写了一封抗议信,声称印刷术是荷兰人发明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而对于印刷术起源于中国,西方普通民众要么闻所未闻,要么一知半解。在英文维基百科的描述中,尽管提及了中国可能最早拥有印刷术,但它还是确认“印刷术于1439年由德国金匠古滕贝格发明”。在德文维基百科中,只是含糊地表示,“这种印刷方式可能在1040年在中国就已经出现了”。
不过,在古滕贝格的德国官方网站上有如此一段话:实际上在比古滕贝格出生的公元1400年早好几百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活字印刷系统。中国印刷博物馆秦国林表示,毕癉的泥活字比古滕贝格的金属活字早400多年;中国与西方的活字印刷只有材料上的不同,原理是一样的。因此,是中国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西方学术界和官方也都认同。
本报讯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日前已被国家确定为向联合国申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据悉,全国共有11项入选,我省仅此一项。
此次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申报以“中国木活字印刷术”为名,最终项目入选名单将于明年9月公布。
据了解,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主要分布在平阳坑镇及曹村镇一带,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已传承了14代,至今有800年的历史。之前,木活字印刷术已列入瑞安、温州、浙江和全国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90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古琴曲及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中国和蒙古共同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曹曙婷
[相关链接]
元初,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氏先祖王法懋开始编修宗谱,并以木活字印刷宗谱。明正德年间,其后裔由闽迁入浙江平阳,清乾隆元年(1736年)迁入瑞安东源。王法懋始创的木活字印刷宗谱在东源村“落地生根”。
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现了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让人心潮澎湃。而在杏花岭区胜利桥东社区,有位居民痴迷于传统水印印刷术,耗费了十多年心血,他的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 8月27日,在太原区高新开发区一个实验室内,一位工作人员打开电脑资料库,挑选出一张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的图片,经过制版等一系列操作,他按动按钮,这时旁边一台电子制版印刷机嗡嗡作响,一会儿工夫,印刷机出口,一幅《兰亭序》水墨仿制品呈现在眼前。这不是幻想,这种印刷术就是郭安明的发明。
聪明的小木匠
郭安明出生于山西原平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上世纪70年代末,有木匠手艺的他来到太原找活计。一次,有位老乡告诉他,印刷厂一些印刷器材,因为本地做不了,需要从河北、东北等地采购。这让他很好奇,决定到印刷厂一探究竟。原来,印刷厂的字库、拣字工人手盘等木制器材,要求一定精度。因本地工匠加工不合格,所以得从外地采购。他不服气,请求印刷厂让他试一试。 此后几个月,他按照厂里要求,加工了十几个拣字工人手盘,却没有一个合格的。他反复琢磨发现,问题出在工具上。原来,他使用的木工角尺,精度不够。他换了一把钳工用的钢质角尺,最后加工出合格的手盘。他把做好的手盘送到印刷厂,印刷厂很满意,还把厂里原来需要到外地采购的木制印刷器材委托给他加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次做木工活,他被电锯割伤,造成股骨骨折。木匠活需要人长时间站立,这次受伤让他不能从事木工工作了。 事后,跟他有业务往来的一位印刷厂的负责人见他有些灰心丧气,劝他在印刷行业干出一番事业。从此,他进入印刷行业。
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上世纪90年代初,郭安明在太原安家,经营一家小印刷厂。这时,他身边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生活。 传统水印印刷技术,为手工作业,工效低,成本高,限制了它的发展。在当时,省内有不少印刷专家,希望用现代印刷技术革新传统水印印刷术,并展开积极研究。郭安明认识的一位老专家,为此研究了多年,可就在略有成果时,却因突发疾病,被迫放弃了研究。 另一件事:郭安明大伯父是一名革命烈士。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整理烈士历史资料,收集到一份载有烈士事迹的《新华日报》。但是,这份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的报纸,纸张已发黄褪色,字迹都看不清了,让他们一家人遗憾不已。“我国传统的水印印刷技术,使用宣纸和中国墨印刷,它印刷的书籍,历经数百年也不会褪色。”郭安明说,在他身边发生这两件事,使他对水印印刷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普通用于书写、绘画的墨汁,不能用于现代印刷设备。要想让现代印刷机喝墨汁,必须研究出一种配方独特的墨汁。 他最初进行研究工作,同时兼管印刷厂业务。但印刷厂事务,经常打断他的研究。为了一心一意搞研究,他忍痛把一家人赖以生活的厂子顶给他人。 为了研究墨水配方,他做了一次又一次实验,实验报告堆满了小屋。由于专心投入,有时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半夜里有新想法,他立即爬起身,在院子里做起实验。妻子被他吵得睡不成觉,直骂他发神经。 研究实验买材料都需要钱,投入很大,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次,一位朋友看他几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从家里拿衣服给他。 研究在一点点进步,印刷机开始使用他研究出的墨水,但效果不太理想。为了获得与水印印刷一样的艺术效果,他继续研究。每次试验新配方,他都印刷出成品,让书画家朋友把关。 2003年的一天,他研究了一个墨汁新配方。刚巧一位书法家朋友送来一幅书法作品,托他印刷,他使用新墨汁进行印刷。等这位书法家拿到印刷成品,眼前立刻一亮:“老郭,恭喜你,你成功了。”原来,郭安明这次使用新配方墨水,印刷出的书法作品,效果如同书法家自己手写的一样。2004年,郭安明发明的墨汁配方获得国家专利。
多年心血换来回报
此后两年,他继续完善自己的发明,依然默默无闻。2006年,经朋友介绍,一位剪纸艺术家找上门,委托他印刷一部线装版的个人剪纸集。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技术,印刷大部头。收了定金,郭安明给人家写了一张借据。他这么做,让剪纸艺术家很奇怪,以为他写错了。他解释说,这是他头一回给人印刷大部头的书籍,没有经验。如果不成功,他愿意退还定金。 3个月后,这名剪纸艺术家,带着几百册线装版个人剪纸专集,参加了一个展览会,很多外宾看到专集,都爱不释手,纷纷抢购。后来,剪纸艺术家又委托郭安明进行了加印。 这件事,让郭安明和他的印刷术一下出了名。去年,太原市举行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的大型活动,还委托他印刷了线装版的《傅氏男女科》的礼品书。今年7月,接受有关部门委托,他开始收集资料,为印刷一部线装版的平阳木版年画专集进行积极准备。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水印印刷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目前,在国内,仅有极个别的印刷厂仍在坚持经营水印印刷。 郭安明说,去年,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的一项水印印刷技术专利,现在已进入公示。目前,北京、杭州、广州一些印刷出版公司,正与他联系合作事宜。他希望自己的发明,除了能在古籍翻印、字画仿制中应用外,还能在更广泛的出版领域得到应用。
本报记者 梁成虎
本报讯(记者 张文灿)近日,“西夏泥活字印刷术”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夏泥活字印刷术”流传于我市境内,是活字印刷的鼻祖,它填补了我国泥活字及其印刷版本的空白,受到了国内外文物界、印刷界、语言文字界以及西夏文化研究领域等方面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目前,该项目已被中央电视台收入国宝档案,并取得国家级“泥活字再发明专利权”。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名录
瑞安东源村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展示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印刷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主要用于印制宗谱。目前,东源村有四五十人长年在温州、福建等地,带着字模、印刷母版等上门为人印制,颇受欢迎。图为有着30多年印刷经验的王士生老人在向游客介绍木活字印刷术。 本报记者 吴元峰 瑞安市报道组 周梅红 秦声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