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海悦)6月6日,《中阿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6)》研讨会在京召开。该报告是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策划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蓝皮书”丛书的首卷。
研讨会上,报告主编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辉介绍了《中阿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6)》编写的意义和框架,来自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宁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分别围绕框架内容从中阿关系、中国对阿外交立场、中阿文化交流的分类和重点等角度对《中阿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6)》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蓝皮书的框架、规范、质量、评价等进行了重点强调。
《中阿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6)》作为国内首部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蓝皮书,获文化部重视并立项支持,中文版拟于2017年3月面世,阿文版拟于2017年下半年推出。这也将是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年度合作的第四个成果,前面3个分别是:“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中阿文化交流数据库平台、“一带一路”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大数据平台、“‘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政策研究”丛书第一卷。
台湾师范大学近日举行记者会,介绍该校印刷技术研究团队研究结果——经实验证明,北宋年间(1041年前后)毕昇所发明的泥活字版印刷术的确可行。图为研究计划主持人之一、台师大图文传播学系兼任副教授徐照夫介绍该团队如何依照活字版印刷技术,以实验模拟出《梦溪笔谈》讲述的毕昇泥活字版印刷术。 刘舒凌/cnsphoto
12月8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公义店小学的学生体验古老的活字印刷。该课程是由玉泉区大漠文化创意园开展的“行走的博物”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活动,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接下来将在当地多所小学进行推广。王磊 摄
《丝路,我们的故事》第一集讲述时光匠人。 资料图片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由全球首个“一带一路”全媒体短视频平台丝界推出的“一带一路”百集短纪录片《丝路,我们的故事》在旅游卫视、河北卫视、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纪录中国》栏目及国内外各类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同时播出。
5月14日,作为“一带一路”百集短纪录片的第一集——《时光匠人》正式与观众见面,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作为主人公,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上文化传承者的故事。没有解说、没有主持人,该片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获得了观众纷纷点赞。该系列纪录片总导演邓斐和总策划习昆近日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邓斐说,这个系列纪录片的最大看点是通过主人公的工作生活状态,呈现出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出他们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梦想,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让更多人获得幸福感
习昆曾任纪录片《一带一路》分集导演。2016年9月,纪录片《一带一路》热播,这是我国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习昆在参与创作过程中,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正如‘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现的新理念是构建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提出后,沿线国家和地区许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让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带给丝路沿线更多人幸福感,我们应该让更多人了解‘一带一路’故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逐渐从看电视大屏转向看手机小屏。面对这样的转换,在新形势下,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如何照顾到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的欣赏口味?
习昆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同时也为更好地在国内外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丝路,我们的故事》采用了当下传播速度快、大众认可度及到达率均较高的短视频方式,并且运用了纪录片的理念进行创作。
记录400个普通人的平凡事
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多个省、市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带,并辐射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的多个国家。
“为充分保留和体现这些国家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他们在‘一带一路’中默默耕耘的平凡事,摄制组专门策划制作了该系列纪录片。”作为系列纪录片的总策划,习昆说,该系列纪录片主要以人物为主题,每期讲述一个人物故事,拍摄人物从中国内地到港澳台地区、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大洋洲、从北美洲到南美洲,主人公既有在丝路沿线国家工作的中国建设者,也有丝路文化交流的参与者。每集播出5分钟,每季100集,将拍摄4季。
“我们想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一带一路’给国内和沿线国家的人民带来的变化。用全球化的视野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邓斐说。
以小故事阐释大主题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讲‘一带一路’故事?”
“不管是走出国门、到丝路沿线国家工作的中国建设者,还是对丝路文化交流有贡献的参与者,他们身上都有着动人心扉的故事,有着最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他们是最合适讲述的人员。”习昆说道。
正如第一集会选择做《时光匠人》一样,邓斐说,三星堆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保持着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其重要的途径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是陆上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生长点,而主人公郭汉中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他精湛的修复技艺让残破的古青铜器重放光彩,他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者,便是合适的人选。
的确,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创造的,通过观察“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人们生活带来的那些真实变化,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对于如何用5分钟来展现主人公的情感,习昆解释道,该系列纪录片的初衷是以普通人的视角,观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给丝路沿线人们带来的真实变化,“并不是要展现片中人物的一生,而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3年多时间里,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来展示‘一带一路’的成果。”
目前,该片摄制组正在中国四川、福建,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拉合尔、卡拉奇等地紧张拍摄,记录了中国飞行教官、文物修复师、电力工程师,南非外教、印度设计师、巴基斯坦理发师等平凡人物不平凡的故事。“我们将通过精彩的镜头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呈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借助‘一带一路’契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梦想,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邓斐说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
央视财经频道重磅推出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国际视野、经济视角、财经密码,探秘丝绸之路的财经密码。纪录片共派出8个摄制组历时近一年半时间,从亚洲到欧洲,行程30多万公里,拍摄数十个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德国、意大利、匈牙利、英国、日本、美国等,力求从历史、现代、未来3个层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贸活动进行一次全新的梳理。
《海上丝绸之路》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七集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以历史脉络为背景,现实故事为主体,形象地阐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带一路”重点纪录片项目和“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海上丝绸之路》历时两年完成。自2016年5月9日首次播出以来,已在境内外10多家电视媒体播出,覆盖海外收视人群约3亿,并编译成近10个语种版本将陆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电视媒体播出。
《晴朗的天空》
2015年6月,中俄两国共签署了九个合作项目,由中俄合拍的抗日电视连续剧《晴朗的天空》就是其中之一。该剧的故事来源于2014年俄罗斯播出的同名纪录片。该片不仅将空战、谍战巧妙融合一体,还包含错综复杂的惊心较量,机智反谍、肉搏厮杀、上天入地、烈火阳刚、命运浮沉,体现了当时环境下,中苏两国飞行员对日共同作战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
《大唐玄奘》
《大唐玄奘》是贯彻中央“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中印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导演霍建起在印度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到,印度民众非常喜欢玄奘,就连印度小学的课本里也有玄奘。这是因为玄奘为印度的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印度人对自己的历史和地理缺少记录,印度佛教的大部分遗址,包括著名的那烂陀寺都是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挖掘出来的。
《功夫瑜伽》
影片的诞生依托于“一带一路”倡议,是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时,中印宣布合资拍摄的3部电影之一。摄制组辗转中国、印度、迪拜、冰岛等多国进行取景,并汇聚了中印众多当红明星,展现了非常有印度风土人情的文化广场及很多很有印度特点的街头戏法,筹备及拍摄历时3年,得到了中印两国电影行业内人士及影迷的广泛关注。
《熊猫与小鼹鼠》
《熊猫和小鼹鼠》由中央电视台央视动画有限公司与捷克共和国捷克小鼹鼠公司共同创作,是中捷双方首次在儿童动画领域的合作,显示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充分交流与融合。《熊猫和小鼹鼠》采用了中国的代表动物“熊猫”和捷克的知名动物“鼹鼠”,通过它们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在快乐中体会自然、动物与人、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故事中不但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也引入了国际共通的卡通语言,让情节更加风趣幽默。
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已从概念议题的讨论进入有具体指导的初始操作新阶段。为进一步做好“一带一路”报道,全国新闻媒体在4月9日~13日期间,相继启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采访活动,组织记者赴国内有关地方和沿线国家开展采访报道,结合各自特色和定位开设专栏、专版,报道形式涉及文字、图片、视频及新媒体等,并兼顾对内对外,为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而不断深入一线。
中央媒体传信号 互利共赢是根本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能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4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一年多,这期间已经加入了数十个“好友”。中国发布消息,他们积极点赞、评论;中国伸出合作的橄榄枝,他们热情相迎。通过“一带一路”朋友圈,让读者们看到了合作共赢的含金量,看到了其中巨大的潜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朋友圈”因“一带一路”越来越大,中国的好朋友、好伙伴越来越多。从4月13日起,《人民日报》推出《共建“一带一路”》专栏,更是从不同视角,以多种形式阐述了“一带一路”的理念、意义、举措和成果,直击“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全方位展示了这一重大倡议的宏伟图景。
迈向共同体,迎接新未来。如今,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行动,谱写共建“一带一路”新篇章。为此,新华社推出《“一带一路”新观察》栏目,派出多路记者围绕海内外对于“一带一路”的关切加强联动报道。用综述、特写、记者手记等多种报道体裁深层次剖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新作为,报道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举措和进展,增强了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信心。
同时,为了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各界、各业共商、共建、共享的声音和故事传向世界各地,中新社也启动了“聚焦‘一带一路’”大型采访报道,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主线,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愿与“丝路”沿线国家彼此取长补短、共同繁荣的信号。本轮报道,中新社欲以“十个一”为依托介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内涵,包括开辟一个《聚焦“一带一路”》通稿专栏,采访一批权威人士,走访一些沿线国家,邀请一批海外媒体老总到国内参访,向海外提供一批专版专电,制作一批视频节目,策划一系列多媒体报道,与沿线媒体共建一个多语种传播平台,举办一个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华文媒体作用的论坛,形成一种共同发展、释疑解惑的合力。
《光明日报》也派出记者、编辑奔赴“一带一路”相关地区采访,并推出《“一带一路”?大战略新图景》专栏,连日刊登来自一线的鲜活新闻。为了加强对“一带一路”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该报还开设了《丝路文化专家谈》《行走在丝路》《图说世界?“一带一路”》等专栏,约请文化学者、艺术家、旅行者等,以专访、口述、绘画等形式,深入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意义。如何以长效机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光明日报》还从“一带一路”建设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集体大合唱”有望“歌声嘹亮”,国内区域经济新布局前瞻等方面予以解读,强调了创新多边合作方式、对接重大规划和项目、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重要性。
《经济日报》也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辟《“一带一路”在行动》专栏,集中报道有关地区落实“一带一路”的进展。还在《环球》版推出系列访谈,专访沿线国家驻华大使,畅谈双方合作前景。连日来的持续发文,就如何齐心共筑丝路梦,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开拓发展新空间等热点话题一一予以关注。该报在全面呈现“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新进展新成果的同时,更生动讲述着愿景变成现实的精彩故事。
地方媒体重解读 建言地方愿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给沿线各国合作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国内各地区合作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中央主要媒体开专栏、辟专版加大“一带一路”报道的同时,各地方媒体也积极响应,针对各地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令人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蓝图已逐渐清晰。广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将优势化为动力?《广州日报》发表的《“一带一路” 助粤腾飞》等文章,有至情至理、侃侃而谈;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煮酒论剑、指点江山。从广东千年商脉、贸易发达,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改革开放、制胜法宝等优势,到对航运软硬件两手抓、人才交流用好华侨资源等支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建言献策。
而作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外贸大省,身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浙江将如何运用先发优势接入“一带一路”?现有的外贸版图又是否会因此而重构?从4月15日起,《杭州日报》记者便兵分几路奔赴湖州、杭州、舟山等地,探访“一带一路”为各地带来的发展新机遇。虽然“一带一路”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众日报》刊文《将被“一带一路”影响的生活》指出,其实,“一带一路”给我国和沿线国家百姓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增加、就业增加,还有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旅游、教育、文化、购物、医疗等领域都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可以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大众日报》结合山东省内各地方实际情况,从不同侧面连日给予了解读。
在海南,打造中国的旅游特区,是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海南的重大抉择。为此,《海南日报》以社科界专家学者齐聚当代海南论坛2015春季峰会为契机,开辟专版,围绕海南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与推动旅游特区建设,就如何打造“一带一路”战略带上的璀璨明珠献计献策。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加快,新疆也逐渐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主重要作用。为此,《新疆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新时代的丝绸之路正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寄托着人们共同的追求与梦想。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谋划工作,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这也是适应在更高目标下激发更大活力的迫切要求,是体现新疆主动适应新常态,紧扣经济发展脉搏的战略部署。
“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种种利好西安、利好陕西的政令性表述,使得陕西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过程中,西安的各大开发区将如何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如何在“一带一路”上释放自身的发展潜力?对此,《三秦都市报》以“西安开发区如何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为切入点,展示和描绘了各开发区的发展优势和愿景。而甘肃与上海,作为我国东西战略高地和区域中心,如何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认识战略优势,全面理解战略大局,为“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努力作贡献?为此,《甘肃日报》的理论文章《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进陇沪合作发展》阐释了甘肃与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互补优势,以及推进陇沪战略合作的具体建议,解读和建言再次将“一带一路”建设的报道推向了高潮。
新媒体齐聚发力 多方式回应关切
传统媒体在持续报道“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也纷纷加大新媒体报道力度。其中,除了中央及地方媒体纷纷在各自网站开辟专题进行全媒体报道呈现外,《人民日报》还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全方位参与报道。人民网更是推出9种外文报道,邀请政界、学界、业界等权威人士进行在线访谈,谈愿景、话共赢。海外网、“海客”客户端也适时推出《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专栏,刊发系列报道和评论。
当然,别觉得“一带一路”只是地图上的概念,其实它与我们息息相关,人民网主办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便为网民做了一一解读。从共建“一带一路”的思想脉络、“一带一路”的总体思路,到给你我生活带来的那些福利,从交通、商贸、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一一列举解读,到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沿海和港澳台地区等区域进行分析,让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一下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走得更近,贴得更紧。
新华网国际部与数据新闻部也及时推出《愿景?行动――“一带一路”改变生活》板块,包括交通方面,陆路以后选铁路、走高速到欧洲将更加方便,海路船票好买了,时间也缩短了,空中往来也将更加方便;商贸方面,咱们进口商品要比以前更便宜,品种更丰富,与沿线国家做生意更方便快捷;留学方面,可以去沿线国家交流学习,增长见识。此外,还包括金融、旅游、文化交往等方面,受众关心的话题均有涉及,让人看后不但对“一带一路”有了深入认识,更对今后个人的愿景与行动有了新的规划。而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推出的《一图读懂:“一带一路”是什么?怎么建?》也在网民中广为流转,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的“干货”一一罗列呈现。同时,“新华社发布”“新华国际”等客户端,“新华视点”“我报道”等微博、微信,“New China”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平台也对“一带一路”予以展示。在加强国内外联动报道的同时,也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播了中国声音,积极回应了国际社会关切。
其实,通过媒体报道,让受众深深地感受到丝路梦是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丝路基金已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给我国各地注入巨大发展能量的同时,也必将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相信随着合作共赢的不断深入,媒体也将努力讲好丝路故事,媒体人更会去记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融合共振的伟大时代,成为实实在在助推沿线融合、传递中国声音的参与者。
《丝路,我们的故事》第一集讲述时光匠人。 资料图片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由全球首个“一带一路”全媒体短视频平台丝界推出的“一带一路”百集短纪录片《丝路,我们的故事》在旅游卫视、河北卫视、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纪录中国》栏目及国内外各类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同时播出。
5月14日,作为“一带一路”百集短纪录片的第一集——《时光匠人》正式与观众见面,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作为主人公,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上文化传承者的故事。没有解说、没有主持人,该片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获得了观众纷纷点赞。该系列纪录片总导演邓斐和总策划习昆近日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邓斐说,这个系列纪录片的最大看点是通过主人公的工作生活状态,呈现出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出他们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梦想,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让更多人获得幸福感
习昆曾任纪录片《一带一路》分集导演。2016年9月,纪录片《一带一路》热播,这是我国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习昆在参与创作过程中,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正如‘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现的新理念是构建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提出后,沿线国家和地区许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让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带给丝路沿线更多人幸福感,我们应该让更多人了解‘一带一路’故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逐渐从看电视大屏转向看手机小屏。面对这样的转换,在新形势下,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如何照顾到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的欣赏口味?
习昆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同时也为更好地在国内外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丝路,我们的故事》采用了当下传播速度快、大众认可度及到达率均较高的短视频方式,并且运用了纪录片的理念进行创作。
记录400个普通人的平凡事
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多个省、市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带,并辐射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的多个国家。
“为充分保留和体现这些国家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他们在‘一带一路’中默默耕耘的平凡事,摄制组专门策划制作了该系列纪录片。”作为系列纪录片的总策划,习昆说,该系列纪录片主要以人物为主题,每期讲述一个人物故事,拍摄人物从中国内地到港澳台地区、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大洋洲、从北美洲到南美洲,主人公既有在丝路沿线国家工作的中国建设者,也有丝路文化交流的参与者。每集播出5分钟,每季100集,将拍摄4季。
“我们想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一带一路’给国内和沿线国家的人民带来的变化。用全球化的视野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邓斐说。
以小故事阐释大主题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讲‘一带一路’故事?”
“不管是走出国门、到丝路沿线国家工作的中国建设者,还是对丝路文化交流有贡献的参与者,他们身上都有着动人心扉的故事,有着最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他们是最合适讲述的人员。”习昆说道。
正如第一集会选择做《时光匠人》一样,邓斐说,三星堆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保持着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其重要的途径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是陆上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生长点,而主人公郭汉中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他精湛的修复技艺让残破的古青铜器重放光彩,他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者,便是合适的人选。
的确,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创造的,通过观察“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人们生活带来的那些真实变化,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对于如何用5分钟来展现主人公的情感,习昆解释道,该系列纪录片的初衷是以普通人的视角,观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给丝路沿线人们带来的真实变化,“并不是要展现片中人物的一生,而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3年多时间里,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来展示‘一带一路’的成果。”
目前,该片摄制组正在中国四川、福建,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拉合尔、卡拉奇等地紧张拍摄,记录了中国飞行教官、文物修复师、电力工程师,南非外教、印度设计师、巴基斯坦理发师等平凡人物不平凡的故事。“我们将通过精彩的镜头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呈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借助‘一带一路’契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梦想,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邓斐说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
央视财经频道重磅推出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国际视野、经济视角、财经密码,探秘丝绸之路的财经密码。纪录片共派出8个摄制组历时近一年半时间,从亚洲到欧洲,行程30多万公里,拍摄数十个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德国、意大利、匈牙利、英国、日本、美国等,力求从历史、现代、未来3个层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贸活动进行一次全新的梳理。
《海上丝绸之路》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七集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以历史脉络为背景,现实故事为主体,形象地阐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带一路”重点纪录片项目和“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海上丝绸之路》历时两年完成。自2016年5月9日首次播出以来,已在境内外10多家电视媒体播出,覆盖海外收视人群约3亿,并编译成近10个语种版本将陆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电视媒体播出。
《晴朗的天空》
2015年6月,中俄两国共签署了九个合作项目,由中俄合拍的抗日电视连续剧《晴朗的天空》就是其中之一。该剧的故事来源于2014年俄罗斯播出的同名纪录片。该片不仅将空战、谍战巧妙融合一体,还包含错综复杂的惊心较量,机智反谍、肉搏厮杀、上天入地、烈火阳刚、命运浮沉,体现了当时环境下,中苏两国飞行员对日共同作战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
《大唐玄奘》
《大唐玄奘》是贯彻中央“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中印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导演霍建起在印度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到,印度民众非常喜欢玄奘,就连印度小学的课本里也有玄奘。这是因为玄奘为印度的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印度人对自己的历史和地理缺少记录,印度佛教的大部分遗址,包括著名的那烂陀寺都是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挖掘出来的。
《功夫瑜伽》
影片的诞生依托于“一带一路”倡议,是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时,中印宣布合资拍摄的3部电影之一。摄制组辗转中国、印度、迪拜、冰岛等多国进行取景,并汇聚了中印众多当红明星,展现了非常有印度风土人情的文化广场及很多很有印度特点的街头戏法,筹备及拍摄历时3年,得到了中印两国电影行业内人士及影迷的广泛关注。
《熊猫与小鼹鼠》
《熊猫和小鼹鼠》由中央电视台央视动画有限公司与捷克共和国捷克小鼹鼠公司共同创作,是中捷双方首次在儿童动画领域的合作,显示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充分交流与融合。《熊猫和小鼹鼠》采用了中国的代表动物“熊猫”和捷克的知名动物“鼹鼠”,通过它们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在快乐中体会自然、动物与人、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故事中不但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也引入了国际共通的卡通语言,让情节更加风趣幽默。
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已从概念议题的讨论进入有具体指导的初始操作新阶段。为进一步做好“一带一路”报道,全国新闻媒体在4月9日~13日期间,相继启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采访活动,组织记者赴国内有关地方和沿线国家开展采访报道,结合各自特色和定位开设专栏、专版,报道形式涉及文字、图片、视频及新媒体等,并兼顾对内对外,为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而不断深入一线。
中央媒体传信号 互利共赢是根本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能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4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一年多,这期间已经加入了数十个“好友”。中国发布消息,他们积极点赞、评论;中国伸出合作的橄榄枝,他们热情相迎。通过“一带一路”朋友圈,让读者们看到了合作共赢的含金量,看到了其中巨大的潜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朋友圈”因“一带一路”越来越大,中国的好朋友、好伙伴越来越多。从4月13日起,《人民日报》推出《共建“一带一路”》专栏,更是从不同视角,以多种形式阐述了“一带一路”的理念、意义、举措和成果,直击“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全方位展示了这一重大倡议的宏伟图景。
迈向共同体,迎接新未来。如今,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行动,谱写共建“一带一路”新篇章。为此,新华社推出《“一带一路”新观察》栏目,派出多路记者围绕海内外对于“一带一路”的关切加强联动报道。用综述、特写、记者手记等多种报道体裁深层次剖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新作为,报道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举措和进展,增强了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信心。
同时,为了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各界、各业共商、共建、共享的声音和故事传向世界各地,中新社也启动了“聚焦‘一带一路’”大型采访报道,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主线,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愿与“丝路”沿线国家彼此取长补短、共同繁荣的信号。本轮报道,中新社欲以“十个一”为依托介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内涵,包括开辟一个《聚焦“一带一路”》通稿专栏,采访一批权威人士,走访一些沿线国家,邀请一批海外媒体老总到国内参访,向海外提供一批专版专电,制作一批视频节目,策划一系列多媒体报道,与沿线媒体共建一个多语种传播平台,举办一个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华文媒体作用的论坛,形成一种共同发展、释疑解惑的合力。
《光明日报》也派出记者、编辑奔赴“一带一路”相关地区采访,并推出《“一带一路”?大战略新图景》专栏,连日刊登来自一线的鲜活新闻。为了加强对“一带一路”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该报还开设了《丝路文化专家谈》《行走在丝路》《图说世界?“一带一路”》等专栏,约请文化学者、艺术家、旅行者等,以专访、口述、绘画等形式,深入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意义。如何以长效机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光明日报》还从“一带一路”建设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集体大合唱”有望“歌声嘹亮”,国内区域经济新布局前瞻等方面予以解读,强调了创新多边合作方式、对接重大规划和项目、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重要性。
《经济日报》也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辟《“一带一路”在行动》专栏,集中报道有关地区落实“一带一路”的进展。还在《环球》版推出系列访谈,专访沿线国家驻华大使,畅谈双方合作前景。连日来的持续发文,就如何齐心共筑丝路梦,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开拓发展新空间等热点话题一一予以关注。该报在全面呈现“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新进展新成果的同时,更生动讲述着愿景变成现实的精彩故事。
地方媒体重解读 建言地方愿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给沿线各国合作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国内各地区合作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中央主要媒体开专栏、辟专版加大“一带一路”报道的同时,各地方媒体也积极响应,针对各地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令人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蓝图已逐渐清晰。广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将优势化为动力?《广州日报》发表的《“一带一路” 助粤腾飞》等文章,有至情至理、侃侃而谈;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煮酒论剑、指点江山。从广东千年商脉、贸易发达,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改革开放、制胜法宝等优势,到对航运软硬件两手抓、人才交流用好华侨资源等支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建言献策。
而作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外贸大省,身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浙江将如何运用先发优势接入“一带一路”?现有的外贸版图又是否会因此而重构?从4月15日起,《杭州日报》记者便兵分几路奔赴湖州、杭州、舟山等地,探访“一带一路”为各地带来的发展新机遇。虽然“一带一路”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众日报》刊文《将被“一带一路”影响的生活》指出,其实,“一带一路”给我国和沿线国家百姓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增加、就业增加,还有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旅游、教育、文化、购物、医疗等领域都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可以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大众日报》结合山东省内各地方实际情况,从不同侧面连日给予了解读。
在海南,打造中国的旅游特区,是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海南的重大抉择。为此,《海南日报》以社科界专家学者齐聚当代海南论坛2015春季峰会为契机,开辟专版,围绕海南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与推动旅游特区建设,就如何打造“一带一路”战略带上的璀璨明珠献计献策。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加快,新疆也逐渐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主重要作用。为此,《新疆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新时代的丝绸之路正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寄托着人们共同的追求与梦想。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谋划工作,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这也是适应在更高目标下激发更大活力的迫切要求,是体现新疆主动适应新常态,紧扣经济发展脉搏的战略部署。
“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种种利好西安、利好陕西的政令性表述,使得陕西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过程中,西安的各大开发区将如何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如何在“一带一路”上释放自身的发展潜力?对此,《三秦都市报》以“西安开发区如何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为切入点,展示和描绘了各开发区的发展优势和愿景。而甘肃与上海,作为我国东西战略高地和区域中心,如何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认识战略优势,全面理解战略大局,为“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努力作贡献?为此,《甘肃日报》的理论文章《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进陇沪合作发展》阐释了甘肃与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互补优势,以及推进陇沪战略合作的具体建议,解读和建言再次将“一带一路”建设的报道推向了高潮。
新媒体齐聚发力 多方式回应关切
传统媒体在持续报道“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也纷纷加大新媒体报道力度。其中,除了中央及地方媒体纷纷在各自网站开辟专题进行全媒体报道呈现外,《人民日报》还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全方位参与报道。人民网更是推出9种外文报道,邀请政界、学界、业界等权威人士进行在线访谈,谈愿景、话共赢。海外网、“海客”客户端也适时推出《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专栏,刊发系列报道和评论。
当然,别觉得“一带一路”只是地图上的概念,其实它与我们息息相关,人民网主办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便为网民做了一一解读。从共建“一带一路”的思想脉络、“一带一路”的总体思路,到给你我生活带来的那些福利,从交通、商贸、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一一列举解读,到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沿海和港澳台地区等区域进行分析,让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一下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走得更近,贴得更紧。
新华网国际部与数据新闻部也及时推出《愿景?行动――“一带一路”改变生活》板块,包括交通方面,陆路以后选铁路、走高速到欧洲将更加方便,海路船票好买了,时间也缩短了,空中往来也将更加方便;商贸方面,咱们进口商品要比以前更便宜,品种更丰富,与沿线国家做生意更方便快捷;留学方面,可以去沿线国家交流学习,增长见识。此外,还包括金融、旅游、文化交往等方面,受众关心的话题均有涉及,让人看后不但对“一带一路”有了深入认识,更对今后个人的愿景与行动有了新的规划。而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推出的《一图读懂:“一带一路”是什么?怎么建?》也在网民中广为流转,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的“干货”一一罗列呈现。同时,“新华社发布”“新华国际”等客户端,“新华视点”“我报道”等微博、微信,“New China”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平台也对“一带一路”予以展示。在加强国内外联动报道的同时,也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播了中国声音,积极回应了国际社会关切。
其实,通过媒体报道,让受众深深地感受到丝路梦是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丝路基金已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给我国各地注入巨大发展能量的同时,也必将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相信随着合作共赢的不断深入,媒体也将努力讲好丝路故事,媒体人更会去记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融合共振的伟大时代,成为实实在在助推沿线融合、传递中国声音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