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2)
按栏目分组
古海丝 (27)
新海丝 (3)
丝路海南 (2)
按年份分组
2017(8)
2016(12)
2015(2)
2012(4)
2011(2)
2008(2)
2005(2)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海外版(32)
相关搜索词
打造海南旅游新名片
作者: 马跃峰 肖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支持海南旅游区建设国家文化部网站日前公布了《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支持海南重点旅游区建设已经明确写入规划,此举将为海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纲要》明确指出,要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
iF海南旅游品创新展开幕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坚守理想、奉献青春”先进事迹旅游系统专场报告会昨日在省政协礼堂举行,来自全省的400多名旅游从业者和省旅游学校的学生无不被他们的感人事迹所打动。艰苦环境中“坚守理想”报告团成员有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刘磊、保护区森林公安局局长李之龙、保护区管理站科研监测科科长王合升、保
“一带一路”的传统与现代
作者: 贾梦玮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创举,但无疑的,它也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翻看历史,居江岸通大海的南京,改革发展一直是主旋律,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南京自东吴建都以来,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南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历史断片,确也能带给我们特别的启示。 郑和七下
全文: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创举,但无疑的,它也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翻看历史,居江岸通大海的南京,改革发展一直是主旋律,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南京自东吴建都以来,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南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历史断片,确也能带给我们特别的启示。

郑和七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高潮。他的“海权论”比马汉的早了500年。1600年前后来到南京的利玛窦,与明朝知识界产生了学术交锋,他与儒、释、道人士有过多次的聚会和辩论,明朝的高官徐光启在南京公开受洗为天主教徒。可以想见,即使是理学盛行的明代,南京当年的文化还是相当包容的。清朝宣布立宪后,江苏是最早成立议会的省份之一。当年的东南地区特别是南京,已经出现了很好的中西交融的局面。

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证明,所有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重组。传统一直是敞开的,在传统面前我们应该更勤奋。中国文学的丝路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了解先人在丝绸之路上曾经的求索、努力、付出,甚至是牺牲,知道他们曾经错失的机会甚至犯下的错误。在反思、学习基础上,才可能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一带一路”建设。

(付超勇摄)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落地亚太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中的这两段话让
全文: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杨程成)五洲文化交流中心与XY GLOBAL酒店集团、歌华集团日前签署“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亚太地区战略合作协议。这是该项目自去年开始实施后取得的重要进展。

亚太地区是该项目的重点实施地区。该项目与XY GLOBAL酒店集团合作,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建设落地场所,实现文化交流活动的海外落地实施;通过融媒体传播平台、文化教育服务平台及国际商务交流平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座谈会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7月14日,山东省“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座谈会在济南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全面梳理了山东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存在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深入论证了山东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山东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育济指出,在“一带一路”文化交
全文:

本报北京3月8日电(记者聂传清)由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广东侨界人文学会主办的“侨时代与人文中国”之“‘一带一路’.人文之路”座谈会8日在北京举行。

“侨时代与人文中国”座谈会是广东侨界人文学会着力打造的品牌活动。学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每年都在全国两会期间在北京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分享智慧,开启人文之旅。

今年的座谈会以“‘一带一路’.人文之路”为主题,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了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之路上,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如何让文化成为“一带一路”的润滑剂,如何打造互利共赢、发展繁荣的利益共同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重要议题。

广东侨界人文学会秘书长任海鹰表示,学会目前正在筹备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青年领袖论坛,以期凝聚全球青年精英的力量,开创“一带一路”的新未来。澜沧古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鸿波说,作为一间走过50多年的茶企业,澜沧古茶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让中国企业、中国茶文化走出去。

明代造船术之典《南船纪》(善本掌故)
作者: 谢冬荣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修造木船之余,黄开明亦将制作古船模作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雕刻古船模上的装饰图案。黄荣同(右一)指导后辈制作古船模。黄荣同在自己修造的木船上,爬上爬下50多载,如今,他的动作已不再敏捷了。黄开明在自家造船厂里为渔民定制小渔船。他子承父业,但目前厂里尚未有其他职工。造修船的单子越来越少,这让黄荣同(右
毕昇印刷术 台湾重现
作者: 汪灵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小记者活动之体验活字印刷莱山三十里堡小学三年级二班鹿天浩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烟台晚报小记者活动,我领到了属于我的小记者证。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一名小记者了,这真让人高兴。今天的活动是到烟台时光印记体验馆学习活字印刷术。活动是上午九点十五分开始的,为了不迟到,我跟妈妈提前十分钟到达体验馆。走进时光印记,看
全文:

台湾师范大学团队复原的泥活字印刷成果。

(资料图片)

台湾师范大学印刷术研究团队在展示成果。

(资料图片)

泥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遗憾的是它离我们太久远,无从一见真容。前段时间,台湾师范大学印刷术团队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模拟实验,将传说变成现实。

泥活字版 成功复制

据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在公元1041年至1048年间发明了泥活字版印刷术,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台湾师范大学印刷术研究团队根据《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按图索骥“复原”毕昇泥版活字印刷术,成功证实毕昇的泥活字版技术具体可行,研究成果发表在《印刷科技》期刊上。

台师大图文传播系教授徐照夫表示,《梦溪笔谈》出版的年份与毕昇的泥活字版印刷术发明年份相差约40年,因此沈括记录的也只是印刷术的传说而已,并非亲眼所见,因此无法得知印制过程中应有的要件。后代多位专家学者针对毕昇的泥活字版印刷术进行考证和模仿印制,但都与毕昇的印刷方式有所差异。这次台湾师范大学采用现代科技帮忙,终于成功复原。

科学助阵 3D输出

为了印证毕昇泥活字版印刷术是否可行,台师大团队依制造活字、字盘、检字、排版、刷印到还字等印刷程序,模拟毕昇泥活字版印刷术的过程。

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的泥活字版印刷术在制造活字时,“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可见毕昇当时是用雕刻的方法制作泥活字。但现在台湾已经没有这种雕刻技术,怎么办呢?

“用现代的方法,实现毕昇的创意。”台师大图文传播学系教授吴祖铭说,团队应用3D打印技术,并结合牙科的齿模技术,才制作出来。首先用3D打印机输出“薄如钱唇”的塑胶活字,再翻制成母膜,之后以湿陶土翻制成胶泥活字,经阴干、修边后,放在炭火中烧烤或电炉处理,达到不会压碎的程度就成为泥活字。

研制教具 服务大众

在排版时,徐照夫发现,毕昇的泥活字在铁板上可任意滑动排列,因此能多种形状排列,这是后来的木活字印刷或铅活字印刷不易实现的版面设计功能。但此技术并未在沈括的记载中或历代考证中出现,他推测毕昇未利用泥活字印制整页作品,可能因为他是平民,没能力印制成书,也因此无成品留存。

台师大团队今年已经取得重制毕昇泥活字技术的专利,还发明了手提装置的小教具,可以让大众实际体验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术,并且亲手排版和印刷。

新型印刷术让3D打印活起来
作者: 余建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炎黄神话源自韩国,孔子是韩国人……“韩风来袭”,似乎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了高潮。如果说过去的“韩流”,还能让一部分新新人类“趋之若骛”的话,那么这股“韩风”,则让人感到丝丝寒意,进而有了愤怒。目前在网上,网友们除了诉说活字印刷术、浑天仪、豆浆的“家史”,还提出了应对韩国“侵占”的解决方法。应该如何看待“
全文:

最近,一段“酷炫”的网络视频火了:一个刚刚3D打印出的白色猎豹模型,缓缓浸入飘着彩色薄膜的水池,当它再次浮出水面,身上竟“长”出色彩逼真的皮毛、眼睛、耳朵、尾巴。如今,视频的网络点击量已经超过50万次,“围观”的科技媒体纷纷“点赞”,称这是一项“疯狂的”、“不可思议的”发明。

这个奇幻的发明出自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据介绍,视频中展示的是一种新型印刷术——点对点“瞄准”三维物体精确上色。

给三维物体穿“彩衣”

主持该项研究的浙江大学周昆教授说,面向个性化定制的3D打印,在花纹、颜色实现方面始终“个性”不起来。尽管一些工业级3D打印机能够支持彩色打印,但设备价格昂贵,打印成本高、速度慢,而且只限于极少的材料。

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合作课题中,周昆教授主持的团队对传统水转印技术进行了革新,提出了全新的计算水转印刷技术,解决了为三维物体进行精确上色的难题。

“水转印是当前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的曲面上色技术,但只能用于对精确性没有要求的上色任务。我们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让水转印能够‘瞄准’,为三维物体穿上任意设计的彩色‘外衣’。”周昆说。

这一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计算机将三维设计稿“降维”成一个二维的“展开图”。为此,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对水转印过程中水转印薄膜的形变进行了物理建模,从而得到三维设计图与膜上的每一个点的映射关系。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课题组开发出一套用于实际着色的自动原理样机。

精确计算完美“贴膜”

课题组成员、博士生张译中对打印全程做了演示:设计师在电脑上完成一张人脸的3D纹样设计后,课题组开发的软件会快速计算生成一个二维“展开图”。之后,喷墨打印机打出一张印有“展开图”的水转印薄膜。将薄膜放在静止的水面上,将需要上色的人脸模型浸入水中,神奇的现象发生了:薄膜逐渐包裹住了人脸模型,颜料完美附着、丝毫不差。

“这是一种完美精确的自动‘贴膜’。”周昆说,对于更为复杂的物体,课题组还设计了多次上色方法,保证物体表面上每一处都被着色,避免叠色现象。

浙大机械与工程学院贺永副教授认为,3D“造物”,必须同时解决好“形”与“色”的问题。有了颜色和纹理,它的表现力才会增强,这项发明的重大价值就是解决了图像的精准对应。

各种材料一概“通吃”

斑马、茶杯、汽车、地球仪……在实验室,记者看到了许多经计算水转印技术上色的3D模型。据了解,这项计算水转印技术的适用材料范围极广:金属、塑料、木头、陶瓷、橡胶等一概“通吃”。

虽说这项发明的出发点是解决3D打印“黯然无色”的难题,但它的应用范围实际上超越了3D打印的范畴,可以面向任意的三维物体,即使不是3D打印出来的。

据悉,这项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已被国际计算机图形学界的顶级会议录用。周昆认为,有了这种从虚拟世界到物理世界的对应关系,未来的技术开发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着色,也许只是其中的一项应用。”

活字印刷术活在东源村
作者: 张益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历史:《1434》作者:(英)加文·孟席斯定价:38元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印刷的定义有很多。有四种主要的方法:铜板印刷术,这种方法字被刻在金属上,用油墨填满;平版印刷术,运用油墨和水互斥的化学方法;木版印刷术,或者木刻版印刷,运用这种方法,将需要印刷的对象首先刻在木制的印版上,然后再涂上印色;凸版印
体验雕版印刷术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唐人写经、木雕版、修复印刷机、元代转轮活字盘、第一代激光照排机,中国印刷博物馆这些精品馆藏,生动的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史。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而为印刷术而设立的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是第一家也是占地面积最大且藏品最丰富的一家。“印刷博物馆以向市民科普印刷知识为责任,而且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