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音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
按栏目分组
古海丝 (3)
按年份分组
2013(2)
2007(1)
按来源分组
河南科技报(3)
相关搜索词
从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下)
作者: 戴静  来源:河南科技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架毕癉之后,后人继承他的创造,又发明了木活字。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专著《农书》中就详细记述了他自己的创造。王祯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发明木活字印刷术的。那时王祯被派到安徽旌德当县尹,他设计了一套木活字。他先在一块木版上刻好字,再用小锯子把每个字锯开,使每个字成为单独一小块,再用刀四面
全文:

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架

毕癉之后,后人继承他的创造,又发明了木活字。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专著《农书》中就详细记述了他自己的创造。

王祯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发明木活字印刷术的。那时王祯被派到安徽旌德当县尹,他设计了一套木活字。他先在一块木版上刻好字,再用小锯子把每个字锯开,使每个字成为单独一小块,再用刀四面修光,每一块都修成一样大小。排版的时候,把木活字一个个排到木盘里去,排了一行,就用削好的竹片隔开;一块排满了,又用削好的小木片把有空隙的地方塞紧,使木活字不能移动。这样,就可以印书了。

王祯造的木活字一共有3万多个。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全书6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了100部。

王祯不但创造了木活字,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木材做成两个直径约七尺的大轮盘,一个叫韵轮,一个叫杂字轮,轮盘里有一个个的格子。不常用的木活字,按韵分类,摆在韵轮的格子里;常用的字,摆在杂字轮的格子里。排版的时候,一个人按原稿念,一个人坐在两个轮架中间,转动韵轮或杂字轮拣字,非常方便。

王祯之后,木版活字印刷一直在中国非常流行,明清两代更加盛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曾经用枣木刻成25万多个大小活字,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8种,共2300多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版活字印书。木版活字印刷之后,印刷研究者又相继发明了金属活字,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出现了铜活字,16世纪初,又出现了铅活字。

(戴静)

从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上)
作者: 戴静  来源:河南科技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书籍、纸张、印刷术,是三位一体的珍宝,对发展和积累人类文明成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促进各民族的友谊,功劳极其巨大。印刷术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话题。我们所说的印刷术,是指流传到世界各地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项技术,后者是毕癉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大约发明在隋唐之际,是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
全文:

书籍、纸张、印刷术,是三位一体的珍宝,对发展和积累人类文明成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促进各民族的友谊,功劳极其巨大。印刷术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话题。我们所说的印刷术,是指流传到世界各地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项技术,后者是毕癉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发明的。

雕版印刷术大约发明在隋唐之际,是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的印章和拓石两种方式发展而成的。纸张的发明,墨的发明,对探索和完善雕版印刷术起到了促进作用。雕版印刷术的方法是:工匠先把浆糊或胶质涂在木版上,然后把写有文字的半透明稿纸贴在木版上,字就成了反体,刻工把字刻在木版上,让字凸现出来,版面上涂上墨,覆上纸,用特制的刷子轻轻一刷,文字就印在木版上了。

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五代时期,政府的文化机构大规模刻印古代文化典籍,民间刻印也十分流行。宋代刻印的另一部佛教经典《大藏经》,雕版有13万块之多。但是这种雕版印刷还是太繁难了,一部书往往要花费几年工夫,雕好的版片也要好大的屋子存放。雕版印刷术首先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日本至今尚保存有公元770年雕版印刷的《陀罗尼经》。雕版印刷术于12世纪传到埃及,14世纪传到欧洲。

时代呼唤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宋代的毕癉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代,但是他不满足于这种极其繁杂的印刷技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艰辛的探索,终于成功发明了活字印刷这种既经济实用又节时省力的印刷方法。直到20世纪才盛行的铅字排版印刷术和毕当年的发明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中,简略可靠地记述了毕的具体印刷方法。他的方法主要分三大步骤:一是刻字,把活字先在胶泥上刻出凹型反字,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按韵部分类放在特制的木盘里备用;二是做版,把活字按照稿本密密排在一块围有铁框的铁板上,铁板上预先敷上一层松香、蜡、纸灰混合的蜡脂,拿到火上一烤,蜡脂就融化,活字就印进蜡脂,再用一块铁板压平,把那些活字取下,就得到了一块蜡脂的正字印刷版;三是印刷,为了提高效率,在用这块蜡脂版印刷的同时,另一块铁板上的排字就开始了,两块版交替使用,印刷速度很快。他的活字木盘里的字也根据常用字和生僻字分别刻制出不同数量,以备排字做版之用。沈括兴奋地写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戴静)

做强茶叶经济 打造茶都新村——— 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车云山村巡礼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科技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车云山村位于信阳市西北部,东与107国道、京广铁路毗邻,西与湖北省随州市接壤。全村150户茶农,575人,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茶园2200亩,年产干茶4.5万公斤,人均纯收入6600元,是典型的茶叶专业村。浓缩历史增优势,弘扬文化富茶村车云山的特色是茶,产业是茶,希望还是茶。茶文化、茶历史、茶产
全文:

车云山村位于信阳市西北部,东与107国道、京广铁路毗邻,西与湖北省随州市接壤。全村150户茶农,575人,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茶园2200亩,年产干茶4.5万公斤,人均纯收入6600元,是典型的茶叶专业村。 浓缩历史增优势,弘扬文化富茶村 车云山的特色是茶,产业是茶,希望还是茶。茶文化、茶历史、茶产业一直承载着车云山全体茶农的梦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车云山走出了一条以茶兴村、以茶富农的发展之路。 1915年,车云山“雀舌”飘洋过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0年车云山毛尖茶参加全国绿茶评比,获得金奖;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车云山毛尖茶再获金奖。车云山海拔647米,年均云雾日160天,昼夜温差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肥力和养分丰富,孕育出车云山毛尖独特的品质。车云山毛尖以芽壮、叶厚、香高、味浓见长,在信阳毛尖茶叶中独树一帜,被誉为“毛尖极品”。所谓“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山高云雾漫,车云有好茶”等佳句就是车云山毛尖独具内质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车云山的茶园面积不断扩大,由零星种植到集中连片的规模种植,由手工炒制到机械化的采摘炒制,由单一的外出经营到多渠道的网络营销,由茶叶的生产到茶饮料的加工,车云山茶不断发展壮大,品牌优势日益凸现。 结合车云山建设新农村的实际,村党支部积极实施科技兴茶战略,挖掘茶文化,开发茶旅游,带领全村茶农以茶为媒,扩大“农家乐”旅游规模,把神奇美丽的车云山打造成“茶都新村”,茶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茶农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多措并举谋发展,不遗余力建茶村 打造“茶都信阳第一村”,是车云山人多年的愿望。村两委发挥优势,立足实际,确定了全方位发展茶叶生产、多渠道拓宽茶叶销售、大力弘扬宣传茶文化、全力开发茶旅游的发展新路子。 依托优势,打造亮点工程。建立以“千佛塔”为基地的300亩无污染生态茶园,着力打造车云茶名优品牌工程,带动实施“千佛塔”“车云茶苑”农家乐、“车云十景”等旅游精品工程。 诚信为本,树文明示范风。组织茶农加强政治学习与技术培训,解放思想,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强化技能培训,争做有技术、会经营、讲文明、讲诚信的新型茶农。 锐意进取,树车云新形象。完善车云山公路防护设施,保障群众、游客安全。加大车云山名茶开发、宣传力度,树立车云山茶叶、茶旅游新形象。 再现茶叶辉煌,打造茶都新村 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广大茶农实施多业并举、链式发展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发展旅游业。积极筹划、鼓励和带动茶农推出农家乐旅游,重点开发“车云十景”等景区,美化环境,完善设施。二是搞好茶叶的生产加工,引资兴建了大型茶叶加工厂,目前全村80%以上的茶叶实现了精深加工。三是积极构建现代营销网络,坚持走“基地+农户+公司”的产业化销售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车云山村的基础设施已日臻完善,新建成的移动通信基站使茶农与广阔的市场联系更为密切;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线电视;修通了村里6公里的水泥路面,极大地改善了山村茶农的出行条件。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农村茶都第一村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本报记者 胡青青 通讯员 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