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月丹)金华人对海南很熟悉,除了美丽的阳光海滩之外,对购物点、黑景点以及零负团费也印象深刻。不过,现在海南似乎想改变这种印象了,在上周六举行的推介会上,海南旅游企业向金华市民表达了打造品质旅游的诚意。
海南在金华的这次联合推介由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海南康泰国旅承办,20多家海南知名旅游企业协办,除我市众多旅行社之外,还邀请了来自我省绍兴、衢州、丽水等地市的旅行社负责人。据介绍,金华是此次海南全国联合推介会设在浙江的唯一一站,同时,这也是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之后海南旅游业首次亮相金华。
推介会详细介绍了海南近年来在交通、景区配套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并对天涯海角、南山文化旅游区、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南湾猴岛等知名景区进行了重点介绍。据介绍,作为国际旅游岛,未来海南将着力培育度假旅游、海洋旅游、运动休闲、疗养休闲、商务会展等十大旅游产品,重点推出环海南岛热带滨海观光体验游、东线滨海度假休闲游、中线民俗风情文化体验游、西线特色探奇体验游、热带原始雨林生态游、海洋探奇生态游6大精品旅游线路,并引进大型免税购物集团。据悉,年内海南就将有大型免税购物商场开业。
作为海南最大的国际社代表,海南康泰国旅常务副总经理张强代表众多海南旅游企业重点强调了品质旅游。他表示,目前海南旅游车已实行正规化操作,按实价运营;景区的规范化操作也正在进行中,已取缔一些黑景点,力推正规挂牌景点;旅行社也纷纷在提高旅游产品标准上下工夫,如海南康泰国旅今年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设计开发出几大系列新产品,并推出强有力的执行和监督机制保障服务品质百分之百实现。
与此同时,海南旅游推介团也提醒金华市民,一分价钱一分货,别被低价游忽悠。拿海南旅游来说,5月、9月淡季人均出游价格一般在1500~1600元,旺季的正常价格则应该在2000多元,如果想在这个夏天去海南,3000多元的团费就可以玩得不错了。
以前,我只在书上读到过对活字印刷术的介绍,没想到这次居然能够亲身体验一番,真让我喜出望外。
我们来到佛堂镇光明村王一均爷爷家,看到了用刀刻出来的成千上万个木活字。王爷爷用墨帚在排好版的木活字上刷了几下,把宣纸放上去,然后用盖帚在上面刷,一个个字就印在宣纸上了。我觉得有趣极了。王爷爷让我们试一试。第一次,我用力不均,失败了。王爷爷和蔼地对我说:“再试试,对自己要有信心。”我鼓起勇气又试了一次。在王爷爷的帮助下,我的“处女作”终于出来了。我乐不可支,感到无比自豪!
义乌市黎明小学503班王云飞
指导老师:张良清
“你们知道活字印刷术吗?”
“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发明者是毕昇。”
“还有吗?”
……
小记者们静默了。他们此前不知道,在自己的家乡,就有一位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人———王一均。
上周四,10名金华晚报小记者来到义乌市佛堂镇光明村王一均家中,在了解这门古老技艺的同时还自己动手操作了一番。
古老———代代相传的木活字
王一均爷爷住在光明村一幢古朴的老房子里。一进大门,大家就看到一溜木盘子,从门口一直排到屋子的最里面。这木盘子里都塞满了一个个可以拆卸的木字。
“哇,这就是木活字!”小记者们呼啦一下围过去看。在王一均爷爷的讲解下,大家知道了活字印刷术的来历,明白了这些字为什么叫“活字”———因为这里的每个字都是独立的,可以自由地进行排列组合。
一个小记者好奇地问王一均:“爷爷,这些字都是你刻的吗?”“这些字是代代相传的,传到我手上,已经是第五代了。”原来,这里的很多字,是他爷爷的爷爷刻的。后辈根据需要,也会临时刻字,补充进去。小记者们兴奋地对着这些“古董”拍照,有的还拿起一个木活字,翻来覆去研究一番。
要在这么一块小小的木头上刻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一均的儿子王进说,他跟父亲学了好几年,刻字的水平跟父亲比起来还是有差距。“他刻的字有神,而我刻的字死板。”听到这里,小记者们对王一均爷爷更加佩服。
“你们知道这些字都是用什么木头刻的吗?”王一均的问题,显然难倒了在场的小记者。幸好,他马上公布了答案:“是用梨木刻的。因为梨木坚硬,不会变形,不会吸水,而且不容易蛀。枣木也可以用,但没有梨木好。”
神奇———这些印刷品竟然不怕水
虽然在印刷史上,活字印刷术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技术。但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它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几乎要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有赖于中国传统的谱牒文化,以及民间寻根问祖的宗族情结,木活字印刷术得以传承至今。
近些年,省内外都有人慕名而来请王一均用木活字印刷家谱。在现场,我们还看到了他于2000年印制的自家家谱———《凤林王氏宗谱》。近年来,随着这个“非遗”项目日益受到重视,王一均还受当地有关部门的委托,印制了《骆宾王文集》、《傅大士集》等。
王一均告诉小记者:“木活字印刷,用的是宣纸,保存时间长。很多古籍都是这么印出来的,流传到现在仍然完好。”他还提到木活字印刷品的一个优点,那就是遇水不会坏。一个小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王一均打来一盆水,把自己先前用木活字印刷的《傅大士集》中的一页放进去,等到整张纸都浸湿后再捞出来,小心地摊开。小记者们惊奇地发现,纸张和字都没有糊。
“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吧?”王一均说,里面那些经书也是用木活字印刷的,所以掉到河里之后,唐僧师徒把它们捞上来晒一晒就好了。
开心———把自己印的作品带回家
“爷爷,你家到底有多少个木活字?”对小记者的这个问题,王一均也回答不上来。他说,没有确切的数据,估计有好几万个字,平时印刷用到的字一般都有。有小记者问:“这么多字,排版的时候要怎么找呢?”“就像你们查字典一样,捡字是有方法的。”王一均说,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口诀,就能快速找到所需的字。
当天,王一均根据《三字经》的内容找字模再按古籍的版式排好,现场演示了印刷的过程。小记者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仔细观看王一均的每一个动作。只见他先用墨帚蘸取适量的墨汁,均匀地刷在排好版的字模上,然后铺上宣纸,用盖帚刷,使每一个字都均匀着墨,再轻轻将宣纸掀起,就大功告成了。看着王一均爷爷娴熟的操作手法,小记者们也忍不住想亲自试一试。王一均乐呵呵地说:“别急,一个一个来。”
义乌黎明小学三(3)班的小记者刘玄第一个上场。“力度要掌握好”,“要注意天到、地到(指上下底线都要着墨)”……在王一均手把手的教导下,刘玄拿到了自己亲手印刷的一页《三字经》。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木活字印刷术,刚才印刷的时候,我非常激动,心像兔子一样跳个不停。我要把这个作品带回家好好保存起来。”
接下来,其他小记者轮流上场。作为新手,大家可谓状况百出:有的小记者刷了太多墨,印出来的字糊了;有的小记者不小心移动了宣纸,印出来的字重影了;有的小记者没有控制好力度,把宣纸刷破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很兴奋,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小记者留言板
刘雪倩:原来木活字印刷这么复杂,今天真是大开眼界。
陈俊超:通过这次采访,我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历史,还自己动手印刷了一件作品。木活字印刷,看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
陈圣平:王爷爷将古老的活字印刷术发扬光大,我很高兴能认识王爷爷。
王云飞:我用盖帚刷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宣纸,失望极了,但我没有放弃,在王爷爷的指导下重新试了一次,终于成功了。我感到非常自豪。
本报记者姚艳霞文/摄